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二十一章 動蕩的根源(2/4)

作者:閃爍字數:1364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39

    問題是,印度尼西亞是理想的市場與勞動力輸出國嗎?

    要知道,早在20世紀末,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就超過了2億,而且是世界上十大石油輸出國之一,天然橡膠的第一大出產國與出口國,還是煤、錫、鋁礬土、鎳等礦產資源的主要輸出國,可是印度尼西亞卻沒有因此而得到國際資本青睞,也沒有能夠依靠龐大的勞動力與豐富的資源實現工業化。即使到2040年,印度尼西亞的工業化水平也非常低,甚至比不上情況相似的菲律賓。

    導致這一現象的眾多原因中,除了思想文化、自然環境等不可更改的曆史與自然因素之外,主要還是與印度尼西亞的基本國情有關,即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由18000多座島嶼組成的島國,而且是位於熱帶地區的島國。僅此一點,就對印度尼西亞的現代化國家建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實際上,印度尼西亞與菲律賓的情況非常類似。

    兩個國家都地處東南亞。都是島國,而且人口都不少,資源也很豐富,卻都沒有能夠像其他東南亞國家那樣走上工業化道路,成為現代化國家。與馬來西亞比較就看得出來,雖然馬來西亞也是一個“半島國”,其國土的一半在加裏曼丹島上,而另外一半則在馬來半島上,但是馬來西亞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馬來半島的幾個州,隻有20%的人口分布在加裏曼丹島上,所以馬來西亞可以把發展重點放在西部,從而搭上工業化的末班車,順利實現國家現代化。

    從中就能看出,作為島國,地理因素產生的隔絕效應,讓國家力量分散,也讓國內交流受阻,從而對國家建設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就拿印度尼西亞來說,在占國土麵積不到7%的爪哇島上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而且這些人口中的一半集中在雅加達、萬隆與泗水等特大城市內,出現爪哇島上資源擊潰匱乏、城市擁擠不堪、基礎設施嚴重不組,而其他地方,比如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蘇拉威西島與伊利安島(新幾內亞島)等地區資源豐富,卻因為地廣人稀而導致基礎設施落後的怪異現象。

    歸根結底,就是“資源分布不均”。

    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印度尼西亞不可能順利完成工業化,也不可能輕而易舉的成為現代化國家。

    從曆史上看,印度尼西亞一直就不是現代化國家。

    別的不說,擺脫殖民統治取得獨立之後不久就爆發軍事政變,隨後經曆了長達數十年的軍人**統治。即便在20世紀末實現民主大選後,印度尼西亞仍然沒有能夠擺脫軍人幹政的影響。

    正是如此,南海戰爭後,共和國並沒有像扶持馬來西亞那樣對待印度尼西亞。

    當然,東南亞地區的國際局勢也對共和國的基本政策產生了影響。

    南海戰爭後,共和國忙著對付日本,還得應付來自朝鮮半島與南亞次大陸的威脅,所以無法在東南亞地區擴大戰果。比如菲律賓倒向美國之後,共和國隻能聽之任之,沒有采取任何針對性的行動。從後來的發展來看,2020年之後,共和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基本政策就是穩固守成,而不是積極進取。因為印度尼西亞南麵就是澳洲大陸,澳大利亞是美國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大本營,也是該方向上的最後防線。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話來說,除非美國輸掉一場世界大戰,不然絕對不會拋棄澳大利亞。也就是說,共和國不大可能在控製了印度尼西亞之後南下“登陸”澳大利亞。所以在是否要控製印度尼西亞的問題上,共和國當局就得做長遠大算。雖然控製了印度尼西亞,能夠獲得一個巨大的市場,以及豐富的資源,但是卻要與美國麵對麵的對壘,肯定需要投入巨大力量、甚至會付出慘重代價。能否從中獲益肯定是個問題。相對而言,將印度尼西亞當成緩衝區,避免與美國直接對抗,就能確保共和國在東南亞其他地區的霸權地位,甚至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新加坡,讓美國退守菲律賓,掃除進軍印度洋的障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