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二十九章 幕後推手(3/4)

作者:閃爍字數:1345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47

    因為在中東戰爭後,顧衛民並沒解散由緊急征召的大約10萬名退役軍人組成的5個野戰軍級預備役部隊,而是將這5支預備役部隊以常備預備役部隊的方式保留了下來,並且給予正規軍人的待遇。在2045年的時候,顧衛民還推動出台了《常備預備役軍事力量組建與調動法》,明確了這支10萬大軍的使用範圍與使用方式,所以裴承毅在2047年推行軍事改革的時候,隻要能夠克服立法上的障礙就能將這10萬大軍改變成5個戰鬥單位,將共和國陸軍的一線常備兵力提高到30萬。雖然絕對增加值並不大,但是相對增加製卻達到了50%的驚人比例!

    長期保持一支規模較小的陸軍,對共和**事力量的影響並不大。

    前麵提到過,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一個主要項目就是在陸軍推行“士官製”,即絕大部分技術軍人與大部分戰鬥軍人都是士官,真正的士兵並不多。而且士兵基本上都是軍士。如此一來,共和國陸軍在緊急時期擁有非常驚人的擴張能力。中東戰爭中,共和國陸軍的擴張能力就得到了檢驗。以傷亡較大的第八戰鬥單位來說,在離開戰場的時候,該部隊已經更換了大約三分之二的官兵,補充的新兵中,有大約八成來自訓練不足的民兵部隊。根據該戰鬥單位在戰場上的表現,占總兵力一半左右的新兵並沒對戰鬥力產生嚴重影響,該戰鬥單位仍然能夠完成絕大部分作戰任務。

    早在2045年左右,英國的戰略研究所就對共和國陸軍的擴充能力做了評估。按照該研究所發布的評估結果:以保持9成戰鬥力為準,共和國陸軍能夠通過吸收民兵與非常備預備役部隊的方式,在24小時之內將一線作戰部隊的規模擴充1倍,達到60萬(當時戰略研究所已經將10萬常備預備役部隊當成了一線作戰部隊);以保持8成戰鬥力為準,共和國陸軍能夠通過征召退役軍人的方式,在1周之內將一線作作戰部隊規模再擴充2倍,達到180萬,並且組建1支規模不低於100萬的預備役部隊;在繼續保持8成戰鬥力的情況下,在接下來的1個月之內,共和國陸軍的一線戰鬥部隊將增加到280萬,並且征召大約300萬預備役官兵。

    按照“簡氏防務周刊”估計,即美國陸軍的戰鬥力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54%,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力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68%,如果雙方均獲得1周的動員時間,共和國陸軍的30萬大軍就相當於213萬美國陸軍,或者170萬美國海軍陸戰隊。雖然美國當局也在中東戰爭後對軍事體製做了調整,提高了士官與低級軍官的比例,並且強化了軍士在基層部隊中的作用,具備了一定的擴張能力,但是美國的動員能力遠不如共和國,根本不可能在戰爭初期獲得兵力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在中東戰爭中慘敗,就是因為基礎軍事製度有問題。

    也正是如此,在2047年的軍事改革中,裴承毅格外強調了共和**事動員體製,特別是在編製上下功夫的重要性。按照裴承毅提出的改革方案,與編製相關的改革中,提高非常備預備役部隊的士官比例。加強退役軍人的社會管理成了重頭戲。

    具體改革措施中,包括成立專門的預備役士官培訓機構。因為預備役官兵都具有社會身份,都是社會主要勞動力,所以共和國陸軍有義務為預備士官提供更多的補貼,彌補其參加軍事訓練與軍事培訓所付出的社會代價。按照在後來出台的實施細則,預備士官按照軍銜級別與具體職務,每年能夠從陸軍獲取4萬到10萬元不等的特別津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