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二十九章 幕後推手(2/4)

作者:閃爍字數:1345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47

    嚴格說來,戰鬥單位在中東戰爭中的表現可圈可點,遠超過了最初預料。

    2042年初,“簡氏防務周刊”對中東戰爭中各參戰國地麵作戰部隊的戰鬥力做了橫向對比,以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為100,排第二位的以色列陸軍為71,排第三位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為68。排第四位的美國陸軍為54,然後依次是伊拉克陸軍、伊朗陸軍、土耳其陸軍與敘利亞陸軍。雖然“簡氏防務周刊”是民營性質的防務雜誌,但是在國際軍事力量領域有很高的權威。照此計算,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幾乎發美國陸軍的2倍!毫無疑問,共和國陸軍主戰裝備的作戰性能肯定達到不到美國陸軍2倍,因此戰鬥單位的編製體係是提高共和國陸軍戰鬥力的關鍵。

    當然,戰鬥單位的編製體係肯定不夠完善。

    在主要的北方戰線上,參戰的5支戰鬥單位就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支援旅常常需要執行戰鬥任務,而且是進攻作戰任務。顯然,這已經超出了組建戰鬥單位時的初衷,而且支援旅的編製體係與裝備體係也不太適合執行進攻作戰任務。根據共和國陸軍在戰後提交給總參謀部與元首府的傷亡調查報告中,超過七成戰鬥傷亡來自支援旅,其中又有七成左右出現在進攻行動中。也就是說,共和國陸軍在中東戰爭中半數以上的傷亡都與支援旅沒有適合進攻的編製與裝備、卻又不得不參與進攻作戰行動有關。換句話說,在戰鬥單位中單獨組建支援旅肯定有問題。當然,這不是說支援旅這種編製方式不好。根據陸軍的另外一份報告,能在北方戰線上用不到10萬兵力擊潰9個美軍師的近20萬美軍,並且取得斃俘美軍11萬的驕人戰績(其中大約3萬在談判期間的拉鋸戰中取得),與戰鬥單位的職能化編製體係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支援旅提供的強有力的作戰支持,戰鬥旅才能在戰鬥中有驚人表現。

    戰後總結的時候,很多人都將戰鬥單位支援旅的巨大傷亡歸咎於不太理想的主戰裝備。

    除了裝備上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編製不合理。準確的說,是前線指揮官在調度部隊的時候,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將支援旅與戰鬥旅搭配使用,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指揮,讓某部隊單獨承擔某一作戰任務。這根本就不是戰鬥單位這種編製體係存在的主要特點。將野戰軍改編成戰鬥單位,就是要廢除傳統戰術。讓前線指揮官充分利用各種作戰力量的特點,降低戰鬥傷亡。表現最突出的第十戰鬥單位的相對傷亡率(傷亡人數與執行作戰任務總時間的比值)遠低於其他戰鬥單位,就是因為第十戰鬥單位更加合理的運用了各作戰力量,盡量避免單獨使用某一作戰部隊。問題是,第十戰鬥單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夠好,特別是在炮火支援方麵,還存在很多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對編製進行調整。

    事實上,早在2042年年底,也就是裴承毅回到中央出任國防部長後不久,就以國防部的名義成立了一個特別培訓班,親自出任名譽教官,對各戰鬥單位的旅級指揮官進行戰術能力培訓。當時,裴承毅就格外強調了合理應用各種作戰力量,而不是死搬硬套的照著作戰守則去指揮部隊作戰。

    因為戰鬥單位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戰鬥編製體係,所以在2047年發起的軍事改革中,共和國陸軍的編製改革重點落在了落實上,即讓全軍官兵,特別是基層軍官熟悉與掌握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

    當然,編製改革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擴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