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三十三章 壟斷經營(2/4)

作者:閃爍字數:1473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51

    問題是,中航集團也不是好惹的。

    鬧到2044年初。經全體代表大會軍事委員會仲裁,中航集團的設計方案確實超過了中重集團的設計方案,隻是因為采用了大量尖端技術,導致項目風險偏高,所以以追加撥款的方式,責成國防部與中重集團簽署一份委托開發合同。

    事實上,這一仲裁結果對中重集團非常不利。

    按照委托開發合同的詳細規定,中重集團要想繼續在“空中作戰平台項目”中與中航集團競爭,就得自籌大約70%,也就是相當於2800億元的開發經費,並且自行承擔全部開發風險。換句話說,如果再次失敗,中重集團自籌開發經費將全部虧損。更要命的是,即便最終勝出了,中重集團也隻能在批量生產中把前提投入的開發經費賺回來。如此一來,國防部更加有理由采納中航集團的設計。

    說簡單點,這是一份完全不公平的仲裁結果。

    嚴格說來,正是這一仲裁結果改變了中重集團在地麵主戰平台項目中的地位,使其有多的把握贏得這個項目。

    用社會上的傳聞來說,共和國當局希望以中重集團、中航集團與北方重工為核心,逐步形成3家規模龐大的軍火工業集團,結束軍事工業體係的混亂局麵,提高共和**火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中重集團沒有吃虧。

    要知道,在三家大型軍火企業中,中重集團的實力最強大,能力也最全麵。

    即便在空中作戰平台項目上敗給了中航集團,也有4家中重集團名下的子公司與控股公司成為了該項目的子承包商與次級承包商。因為中航集團在地麵主戰平台項目上完全沒有發言權,所以中重集團仍然是共和國陸軍的最大供貨商。按照外界預測。隨著中重集團在地麵主戰平台項目中勝出,將占據共和國陸軍裝備市場的半壁江山,中航集團的份額最多隻有三成五,另外一成五屬於北方重工。

    由此可見,共和國當局說什麽都不可能把空中作戰平台這個項目交給中重集團。

    站在中航集團的立場上,邀請中重集團的子公司與控股公司加盟,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未來單兵作戰係統項目上,中重集團死咬北方重工不放,表現得非常霸道,就讓中航集團心裏有了底。要想讓中重集團接受競標結果,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中重集團能夠從失敗的結果中獲得好處,而不是剝奪中重集團的參與權。不管怎麽說,中航集團的主要業務領域不在陸軍,而是在空軍與天軍。當然,陸軍的一些特殊要求,也讓中航集團在競標的時候不得不利用中重集團旗下公司的優勢技術。

    換個角度看,藺慕華讓旗下公司與中航集團合作,肯定早就料到了結果。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藺慕華這麽做,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對空中作戰平台的開發工作進行幹擾,以及參與部分關鍵項目的開發工作,保全誌在必得的地麵主戰平台。為公司創造最大利益。

    原因非常簡單,在中航集團的投標書中,把空中作戰平台當成了“主戰平台”。

    這就是開始提到的問題,陸軍能否離開陸地,完全依托空中作戰平台。

    從理論上講,完全“空中化”的條件已經成熟。從時機上看,因為空中作戰平台項目的開發時間不會低於10年,也就是最快隻能在2055年左右才能實現,而到時候共和國的經濟總量是2042年的3到4倍,國防經費將增加2到3倍,所以陸軍能夠獲得全麵實現“空中化”的經費。問題是。在幾項非常關鍵的技術上仍然存在嚴重欠缺,讓全麵“空中化”變得不那麽現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