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三十九章 空中航母(3/4)

作者:閃爍字數:1436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57

    實際情況是,技術的進步速度比空軍高層預料的快得多。

    2045年的時候,最大型的磁感應推進係統已經能夠舉起100噸重的物體,並且持續工作24小時。按照這個發展速度,到2050年的時候,磁感應推進係統的舉重能力肯定能夠超過5000噸,持續工作時間超過168小時。如此一來,隻要配備2套推進係統,就能使空中平台具備永久續航力。

    正是受這個“美好前景”鼓勵,空軍在2045年推出了兩套方案。一是繼續完成前麵提出的實驗性質平台的建造工作,隻是將其改成真正的實驗型號,即作為實驗平台,對各種新技術與新設備進行測試。二是根據重新評定的戰術標準,開發第一種具備實戰部署與實戰使用能力的超大型空中平台。

    這個新的空中平台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空中航母”。

    到底是誰為該項目取的這個名字已經無從考證,但是這個名字確實很形象。

    按照空軍的戰術指標,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載重能力為1萬噸,載重係數40%,由2套完全獨立的能源係統與2套完全獨立的推進係統驅動,具有完全的永久續航能力,也就是能夠在空中完成全部補給與維護作業。雖然在整個指標中,並沒提到一定要具備支持作戰飛機的能力,但是要讓25000噸級的超大型空中平台支持作戰飛機,絕對是一件簡單到讓設計人員都不會怎麽費神的事情。

    當然,超大型空中平台要想取代航母,還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別的不說,如果不能解決磁感應推進係統容易受到幹擾的特性,超大型空中平台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戰鬥平台,最多隻能成為支援平台。

    問題就在這裏,空軍要的就是支援平台,而不是戰鬥平台。

    要知道。與載重能力在100噸左右的戰略運輸機相比,超大型空中平台的空運能力高出了100倍。如果考慮到永久續航能力,以及作戰部隊自身具備的戰術空運能力,那麽超大型空中平台的運輸能力比戰略運輸機還要高得多。按照空軍的估計,在運送1個戰鬥單位的全部官兵與主戰裝備的情況下,隻需要20台超大型空中平台,而且能在24小時之內將作戰部隊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

    與軍事用途相比,超大型空運平台的民用前景更加光明。

    因為由可控聚變反應堆提供電能,所以超大型空中平台的運輸費用已經將到了海運級別,與21世紀初的海運相比,其運輸費用甚至還要低一些。與之對應的,則是強大到讓海運永遠也比不上的運輸效率。即便航速在70節左右的高速貨輪已經興起,而且很有可能在未來取代其他貨輪,可是與飛行速度在音速左右的超大型空運平台相比,貨輪的速度仍然慢得多。更重要的是,空運不受地理因素限製,如果將飛行高度提高到10000米以上,甚至不受氣候影響,所以在沒有政治因素的情況下,超大型空運平台能夠沿最短的航線飛行,從而大大縮短運輸時間。總的說來,超大型空運平台的運輸效率是海運的10倍。這意味著,運輸公司能夠用更少的設備完成同樣的運輸任務,從而降低維護與保養成本,並且以更快的速度運送貨物,以滿足客戶對時間的需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