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五十四章 外交鬥爭(2/4)

作者:閃爍字數:1387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10

    如果說法新社代表了法國官方,那麽其他幾個歐洲國家的新聞媒體就不一定會代表發古政府了。

    法蘭克福財經新聞社在報道該事件的時候,雖然一開始就對法國脫離歐盟,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問題談判表示了擔憂,但是在整個報道中,重點不是擔憂,而是對法國當局大膽嚐試的支持與期待。用該社新聞評論員的話來說,歐洲在發展問題上走到死路上的時候,法國當局能夠頂住巨大的壓力,在發展問題上走出嶄新的一步,不但是在為法國公民服務,也是在為整個歐洲進行大膽探索。言外之意,如果法國在這一步上走成功了,德國肯定會積極跟進。

    與德國一樣,意大利的新聞媒體也有類似的觀點。

    總的來說,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支持法國的舉措,並且希望能夠收到成效。

    當然,這也與顏靖宇接下來要訪問柏林、羅馬、馬德裏等有很大關係。

    10月24日,裴承毅就跟隨顏靖宇去了柏林。

    有了巴黎的成就,在與德國國防部長接觸的時候,問題就沒有那麽複雜了。與之前安排的相差不大,德國國防部長首先提出了加強軍事交流,希望在一些雙方都感興趣的軍事技術上進行合作,然後才談到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合作的問題。按照安排,裴承毅提出了在整個歐盟,或者在歐盟內部部分國家的基礎上商討安全合作事宜。也就是說,在德國表達出興趣之後。共和國趁勢將雙邊合作變成了多邊合作。

    因為在訪問前通了風,而且有所準備,所以在10月25日,法國當局就宣布,歡迎包括德國在內的其他歐洲國家加入與共和國的安全合作,並且表示,隻要有足夠多的歐盟成員國願意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合作,法國會積極推動歐盟與共和國簽署相關協議,或者由歐盟內部集團與共和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

    到此,顏靖宇的歐洲之行取得了第一個重大成果。

    毫無疑問,還沒有緩過氣來的美國新聞媒體再次對德國展開口誅筆伐。因為美國仍然在德國有駐軍,而且是名義上的占領國,所以一些美國新聞媒體甚至認為,美國應該利用在德國的駐軍,讓德國當局老實下來。

    問題是,美國當局卻非常平靜。

    直到10月26日,也就是顏靖宇即將飛往意大利的時候,美國當局才由負責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出來發表聲明,宣稱美國當局高度重視歐盟成員國在安全問題上的選擇,希望歐洲國家能夠在考慮充分與成熟的時候,再發表聲明與采取行動。由此可見,美國並不認為歐洲國家會倒向共和國,而是把法國與德國的行為看成是在向美國施加壓力。希望美國能夠開出更高的加碼。

    根據後來解密的一些資料,早在2042年的時候,也就是歐盟宣布幫助具有觀察員身份的土耳其進行戰後重建之後,美國就與法德意等歐盟主要成員國有過秘密接觸,商討了聯合開發新技術的問題。如果繼續往前追溯,在2015年左右,也就是共和國向國際市場推出第一種配備了複合蓄電池的電動汽車的時候,美國就與歐洲有過秘密合作,最終在經費分配與成果分享上無法達成一致而分道揚鑣。美國的“阿爾法計劃”與歐洲的“宙斯計劃”(均是專門針對常溫超導材料的轉向研究計劃)就是這次不成功合作的產物,“阿爾法計劃”的最終結果就是由阿拉莫斯實驗室開發出來的複合蓄電池,而“宙斯計劃”的產物則是在2025年問世的歐洲第一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複合蓄電池。由此可見。美國與歐洲在與“電力**”有關的主要技術上有著相似的基礎,因此合作的問題不是很大。正是如此,美國國務卿緊急訪問巴黎與柏林的時候,均提到了重啟共同研究的相關計劃,隻是法國與德國當局都沒有立即做出答複。如此一來,當法國與德國在安全問題上做文章,做出與共和國“結盟”的樣子後,美國當局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法國與德國希望能夠在技術合作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與主導權,並且能夠平等的享受開發成果,而不是什麽都要以美國為主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