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六十二章 攻防抉擇(3/4)

作者:閃爍字數:1397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18

    正是如此,在開發新一代地麵主戰平台的時候,共和國陸軍堅持要求采用開放式架構。

    也就是說,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增厚裝甲來提高防護。

    問題是,這麽一來,地麵主戰平台的機動能力必然下降。即便采用模塊化設計,主戰平台仍然能夠用各類運輸機空運,但是隨著模塊增多,空運量必然增大,從而大幅度降低了部隊的戰略機動能力。拿陸軍的戰鬥單位來說,在正常情況下,共和國空軍的戰略運輸機群能夠在24小時之內將1個戰鬥單位的全部官兵、主戰裝備與標準情況下72小時的作戰物資運送到5000千米範圍內的任何一處戰場(空運距離每縮短1000千米,空運能力能提高一成左右,比如執行距離為2000千米的空運任務時,能額外運送48小時的作戰物資)。如果按照最高戰術防禦要求進行配製,即所有主戰平台都需要增加防護裝甲,同樣在24小時之內就隻能運送24小時的作戰物資。

    相對而言,體現陸軍進攻能力的不是戰術機動能力,而是戰略機動能力。

    從技術角度看,隨著電動裝備普及,各國電力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加上軍隊自身的電力供應能力增強,所以增強防護對部隊戰術機動能力的影響並不大。以DZ-31來說,在最大防護與標準防護的情況下,最高公路行駛速度由每小時140千米降低到120千米,而最大越野速度受行走機構限製。仍然為每小時60千米。因為部隊隻有在長途行軍的情況下才會在公路上機動,在作戰的時候,特別是在裝甲會戰中,基本上都是越野機動,即便在依靠公路機動的情況下,從最大行程上考慮,主戰坦克也很少以最大速度行駛,所以最大公路行駛速度降低一點,對部隊的戰術機動能力幾乎沒有影響。實際上,拿DZ-31與內燃機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豹2”做相互比較就能發現,兩者戰術機動範圍有95%的相似性,隻有在極少數的時候,DZ-31的戰術機動能力才具有決定性意義。從戰略的高度上看,5%的可用性實在沒有太大的價值。

    以中東戰爭為例,雖然共和國陸軍的主戰裝備的戰術機動能明顯超過了美國陸軍的主戰裝備,但是在作戰行動中,美國陸軍的主戰裝備並沒有因為戰術機動能力而受到影響。真正讓美國陸軍敗下陣來的,還是部隊的投送能力。用杜奇威在後來總結時說的話,如果美國陸軍能夠像共和國陸軍那樣,以極快的是速度,在最為關鍵的時候將部隊送上前線,美國至少不會輸得那麽慘。

    毫無疑問,這就是陸軍的戰略機動能力。

    問題到這也就非常明顯了,部隊增重的直接結果就是降低了部隊的進攻能力,迫使指揮官更加重視防禦戰術。

    仍然拿中東戰爭來說,正是因為美軍無法像共和國陸軍那樣,以極快的速度向前線投送增援部隊,所以杜奇威與達揚在部署作戰行動的時候,不得不以防禦為主,不敢在進攻中投入太多兵力。

    事實上,這種轉變不僅僅體現在陸軍,海軍、空軍與天軍也大受影響。

    仍然以中東戰爭為例,雖然共和國海軍與空軍用一次漂亮的長途奔襲,聯手殲滅了美國海軍的一支航母戰鬥群,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是除掉突然襲擊、與共和國當局在政治上的冒險之後,這次突擊沒有太大的新意。要知道,在整場戰爭中,共和國方麵一直沒有辦法對東地中海上的美國艦隊構成威脅,原因就是因為艦隊的防禦能力大大增強。按照共和國海軍在中東戰爭後做的一次兵棋推演,隨著動力係統與能量防禦係統性能大幅度提升,在不久的將來,艦隊的防禦能力還將大幅度提高,甚至能夠攔截來襲的大口徑炮彈。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進攻能力進展緩慢,在打擊同等規模的艦隊時,需要投入的進攻力量越來越多,甚至得動用戰略打擊力量。由此可見,在海洋戰場上,海軍的防禦能力已經超過了進攻能力,特別是在製海作戰中,防禦優勢已經體現了出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