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六十三章 轉變思想(2/4)

作者:閃爍字數:1421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19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德國能夠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就是因為在俾斯麥首相的正確領導之下,與英國保持了良好關係,利用英國的支持,穩住了東麵的沙俄,創造了單獨對付法國的機會。

    當然,這些已經是國家的戰略問題,與軍備競賽的關係並不大。

    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海軍軍備競賽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也非常突出。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英日法意等列強通過《華盛頓條約》與《倫敦條約》對海軍軍備競賽加以嚴厲約束,希望以此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戰,但是這些條約失效後,軍備競賽仍然成為了世界大戰的前戲。比如從1936年開始,美國與日本的海軍軍備競賽就全麵展開了,而且決定了太平洋戰爭的最終結果。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軍備競賽的最大特點就是海陸並重,而且加上了空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以空軍為主。

    萊特兄弟的“飛行者號”飛上藍天之後不久,空軍就誕生了,戰爭也從此由平麵走向立體,空中力量成為了主宰戰爭的決定性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以“速度競賽”為標誌的空中力量競賽就是軍備競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優秀的幾種戰鬥機,比如德國的Bf-109與英國的“噴火”式戰鬥機實際上都是“速度競賽”的產物。

    可以說。爭相發展空中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軍備競賽的一大亮點。

    從戰術上看,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典型的機械化戰爭,而最具代表性的地麵戰術就是德國陸軍的閃電戰與蘇聯陸軍的大縱深進攻理論,但是這兩種陸軍戰術的核心力量並不是通常說的以坦克戰車為主的機械化部隊,而是以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為主的航空兵,特別是以戰鬥機與攻擊機為主的戰術航空兵。可以說,如果沒有航空兵在前麵開路,德國陸軍的裝甲部隊不可能橫掃西歐,更不可能兵臨莫斯科,蘇聯紅軍也不可能打到柏林,最終擊敗德國。

    從戰略層麵上看,由美國發起的戰略轟炸,更是把戰爭推向了新的高峰。可以說,正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對德與對日戰略轟炸取得了輝煌成果,才催生了美國空軍,讓美國當局把空軍當成了頭號軍事力量。美國空軍(當時還是陸軍航空兵)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宰天空,也與戰前的軍備競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美國的B-29轟炸機上使用氣密座艙就來自二戰前的技術探索,而渦輪增壓發動機更是與戰前的“速度競賽”有密切關係。

    與前兩次世界大戰相比,2050年開始的軍備競賽更加殘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共和國與美國按照新的戰略思想,即放棄以進攻為主的建軍方式,把重點放在防禦上。那麽兩國必須在戰爭爆發前為部隊換裝,至少需要更換一半以上的主戰裝備。

    拿陸軍來說,共和國就得調整地麵主戰平台與空中作戰平台的戰術指標。

    相對而言,陸軍的問題並不嚴重。不管怎麽說,地麵主戰平台與空中作戰平台都是采用了開放式架構,而且按照模塊化標準進行設計的,調整戰術指標後,隻需要重新開發各種功能模塊。

    拿主戰坦克來說,在確定要將防禦能力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50%,具備抵抗第一代螺旋電磁炮發射的穿甲彈的能力之後,即最大防護標準下的戰鬥質量由35噸提高到45噸。主要產生了3個問題。一是生產成本提高大約30%,主要就是增加高強度合金裝甲用量。二是防護模塊得重新設計,畢竟質量改變後,尺寸數據也會變,自然要重新設計外形。三是對動力係統的要求更高,在增重10噸,即增重30%的情況下,要想保持戰術機動能力,動力係統的功率至少需要提高30%。這3個問題對開發工作的影響並不大,用中重集團工程師的話來說,隻要有足夠的錢,就能解決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