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六十三章 轉變思想(1/4)

作者:閃爍字數:1421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19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六十三章 轉變思想

    共和國與美國不約而同的將防禦放在首位。也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按照2050年時的國際情況,即便戰爭在2055年爆發,即《倫敦條約》的第二階段削減工作順利完成,共和國與美國的核彈頭都將削減40%,總量縮減到2000枚左右,戰略運載工具則將縮減到500件左右,從而使兩國的戰略打擊能力均在對方戰略防禦係統攔截能力的上限之內,但是從戰略角度考慮,首先確保本土安全,再考慮打擊對手,肯定是共和國與美國當局的不二選擇。換句話說,如果連本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算能夠打垮、甚至摧毀對手,也無法贏得勝利。事實上,這也正是在2055年之前不大可能爆發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畢竟在相互確保摧毀的前提條件下,誰也無法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問題是,對雙方的軍事家、特別是高級將領來說,這可不是什麽好事。

    在確定戰略發展方向的時候,裴承毅就一再強調,即便必須更加重視防禦。也應該積極防禦,即以戰術反擊為主,而不是被動防禦。

    美國的情況也很類似。在2048年的時候,離開五角大樓的史塔克就在接受CNN電視台特別采訪的時候提到,在未來的戰爭中,防禦將是取勝的主要因素,但是美國絕對不能因此而放棄主動權,隻有通過積極主動的防禦,才能擊敗對手。以史塔克更杜奇威的關係,這也可以看成是杜奇威的軍事理論,畢竟在杜奇威需要脫下軍裝的時候,不大可能以軍事家的身份接受公眾媒體的公開采訪。

    不管怎麽說,這種轉型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當然,這也是為什麽雙方需要花上好幾年做準備的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雙方在這個時候做出戰略調整,就是希望在戰爭爆發前,通過全麵軍備競賽來拖垮對手,創造更大的獲勝概率。

    事實上,這也是非常正常事情。

    要知道,在前兩次世界大戰之前,軍備競賽都是“前戲”。

    拿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說,在戰爭爆發前,德國與英國搞了近20年的軍備競賽,雙方在海軍建設上投入了幾乎全部國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德國在海軍上投入的力量過於巨大,導致德國陸軍受到影響,沒能在地麵上擊敗法國。在年之前。德國在地麵戰場上的優勢非常明顯,甚至在東線戰場上打垮了沙俄,在西線戰場上離勝利隻有一步之遙。如果德國能在戰前花更多的力氣來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恐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就將改寫,甚至有可能讓其變成第二次普法戰爭,從而使德國成為歐洲大陸、乃至全球最強大的國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受重視的德國陸軍在地麵戰場上左右開弓,取得了足以讓所有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勝利,而受到德皇器重的海軍卻沒能取得任何戰果,最終成了協約國集團的戰利品。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實際上成了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換個角度來看,協約國集團在戰前的宣傳,以及在軍備競賽中起到的引導作用也是讓德國走上歧途的重要因素。

    德皇威廉二世是當時英國國王的外甥,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給德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德皇在海陸建設上,更加重視海軍,輕視了關係到德國生死存亡的陸軍。以當時的情況,德國是典型的“陸權國家”,即便具備了爭奪世界霸權的實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的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國家綜合實力也僅次於美國),也應該把西麵的法國與東麵的沙俄當成主要對手,隻有在擊敗了這兩個強敵之後,才去對付英國,而不是同時與3個強大的敵人交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