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六十八章 必爭之地(1/4)

作者:閃爍字數:13800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23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六十八章 必爭之地

    將印度尼西亞納入集約集團。算得上是共和國戰略布局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東南亞與共和國的關係就如同加勒比地區與美國的關係,但是從戰略格局上看,共和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肯定比不上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影響力,而且對東南亞地區的控製並不牢固。

    如同前麵提到的,為了確保國家的戰略安全,共和國必須拿下印度尼西亞。

    根據後來陸續解密的一些資料,在2052年爆發的印度尼西亞軍火貿易賄賂案並不是突發事件,與共和**情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比如1位叛逃到美國的軍情局官員就向CIA透露,遠景貿易的法人就在2040年的時候接受過軍情局的特別委托,參與了軍情局向剛果(金)政府提供秘密軍事援助的行動,而且扮演的就是中間商的角色。雖然這並不能證明遠景貿易就是軍情局秘密開設的皮包公司,但是從案件中的各個疑點來看,遠景貿易肯定與軍情局有關。如此一來,軍情局通過賄賂案搞垮印度尼西亞總統埃斯皮拉諾,並且扶持親華政權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從共和國的立場出發,拿下印度尼西亞的好處非常顯著。

    別的不說,獲得南下威脅澳大利亞的跳板就足以讓共和國承擔任何風險。要知道,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澳大利亞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就利用英國衰微的機會。積極慫恿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並且在1986年的時候,正式讓澳大利亞與英國劃清關係,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美蘇冷戰期間,因為前麵還有日本、韓國、菲律賓等眾多盟國,所以澳大利亞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大後方,也是美國向西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洋地區滲透的總基地。日本戰爭前,除了在西太平洋前沿積極壓製共和國之外,美國還一度試圖建立起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的“三角形包圍圈”,其中澳大利亞就是最為重要的頂點,日本與印度則為犄角。印度戰爭後,美國為封鎖共和國進行構築的戰略防線分崩離析,澳大利亞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不降反升,成為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不可替代的重要盟友。

    正是如此,早在2036年的時候,美國就與澳大利亞重新簽署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美澳特別關係法》,重申了美國對澳大利亞的戰略安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承認了澳大利亞在以美國為主的全球戰略體係中擁有僅次於美國的重要地位。隨後,澳大利亞就以西約集團創始成員國的身份幫助美國構築新的全球戰略體係。

    由此可見,澳大利亞對美國有著非同一般的重大意義。

    用美國前國務卿布魯德林的話來說,在美國全球戰略體係中,澳大利亞不但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是直接受益者,美國與澳大利亞的關係超過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美國將用保護50個州的態度去保護澳大利亞。

    問題是,在2035年之前,澳大利亞卻沒有非要投靠美國不可的必然性。

    眾所周知。大蕭條產生的影響遠超過了任何一場局部戰爭。

    在這場持續了10多年的經濟危機期間,幾乎所有國家都麵臨經濟崩潰的威脅,但是有兩類國家受到的影響最大,一是低端工業國,二是資源出口國。前者很容易理解,畢竟在大蕭條期間,各國的失業率都非常高,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一些傳統的高端工業國也放寬了對低端工業,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管製,從而使眾多把經濟建立在出口貿易上的低端工業國遭受重創。後者也不難理解,經濟不景氣就是社會消費不振,沒有消費就沒有市場,也就沒有資源需求,眾多資源出口國肯定會受到影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