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十章 第一軍(3/4)

作者:閃爍字數:1416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48

    在很多人看來,2050年的改變,幾乎是2037年改編的逆向版。

    根據新的編製體係,在保留戰鬥單位的條件下,對戰鬥單位的性質做明確劃分,即針對不同的作戰用途,確定不同的戰鬥編製。比如守衛本土的戰鬥單位均得到加強,成為名副其實的重裝甲部隊;駐紮在本土、卻以對外行動為主的戰鬥單位遭到精簡,戰略機動能力進一步提升,成為貨真價實的戰略反應力量;駐紮在海外的部隊則根據實際情況,對編製進行具體調整,比如駐紮在那霸的戰鬥單位更擅長兩棲作戰,駐紮在柬埔寨的戰鬥單位則更加擅長戰術突擊作戰與叢林作戰,駐紮在南亞的戰鬥單位則更加擅長長途奔襲。總而言之,麵對不同的戰場與不同的敵人,具備不同的作戰能力。

    如此一來,很多人都認為,這等於回到了老路上,隻是換了個稱呼而已。

    當然,實際情況遠沒有這麽簡單。

    如果僅看表麵現象。確實很容易迷惑,讓人覺得隻是將以往野戰軍的稱呼換成了戰鬥單位。隻有深入了解,才能發現,這絕對不是換個稱呼那麽簡單的事情。與以往的野戰軍相比,新的戰鬥單位最大的特點就是編製上的靈活性。拿第十戰鬥單位來說,雖然名義上是共和國陸軍頭號戰略機動部隊,性質類似於以往的77軍,編製上也與77軍相當,即在確保部隊戰略機動能力的前提條件下,盡量提高部隊的獨立作戰能力與持續作戰能力。但是第十戰鬥單位並不是一支一成不變的作戰力量,哪怕是其主戰裝備,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隨時進行調整。比如將主戰平台按照攻堅戰的標準配備,即增加主戰坦克的數量,減少步兵戰車的數量,第十戰鬥單位就是一支貨真價實的重裝甲部隊,能夠承擔任何性質的攻堅任務,而且不會比其他戰鬥單位差。當然,這麽做的話,肯定需要一些時間,更需要物質基礎,比如必須為其提供的改裝套間等等。其他戰鬥單位也不例外,均可在必要的情況下,通過調整裝備編製來改變作戰性質。按照共和國陸軍在2055年製訂的作戰守則,在儲備充足時,任何戰鬥單位都應該具備在24小時之內完成改編的能力。

    由此可見,共和國陸軍已經脫胎換骨,絕對是名副其實的鐵軍。

    當然,新的編製體係必須建立在龐大的物質基礎之上。仍然以第十戰鬥單位為例,按照陸軍製訂的作戰守則,即便在和平時期,也得按照最高標準為第十戰鬥單位提供全套武器裝備,也就是說,要為10輛主戰平台提供7套主戰坦克配件與7套步兵戰車配件,即配件的數量為主戰平台的140%。如此一來,裝備開支自然非常驚人。

    這麽做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迅速擴軍。

    比如在2055年的時候,共和國陸軍仍然隻有10個戰鬥單位與10個預備戰鬥單位,主力部隊的總兵力僅為30萬(預備戰鬥單位僅有半數兵員),主戰武器卻足以武裝55萬作戰部隊。也就是說,戰爭爆發後,共和國陸軍能夠在不對主戰部隊造成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將部隊規模擴充近一倍。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舉足輕重的能力。

    由此看得出來,從2050年開始的陸軍編製改革的一大特點就是再次提高了地麵部隊的靈活性。這也正是現代戰爭的一大特點,即在高強度的對抗中,部隊的靈活性往往決定了實戰表現。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東戰爭,用美國陸軍在戰後做的總結來說,在投入了30多萬地麵部隊,加上以色列與土耳其的上百萬地麵部隊,也沒有能夠戰勝僅有16萬的共和國陸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美國陸軍過於死板。雖然這一評判有失偏頗,比如美以土聯軍要麵對的不但是16萬共和國陸軍,還有敘利亞、伊拉克與伊朗的上百萬大軍,如果沒有這三個國家的地麵部隊,共和國陸軍也不可能擊敗如此多的敵人,但是從根本上講,美國陸軍的評價正中要害,即數十年沒有打過大仗的美國陸軍根本不知道該怎麽與共和國陸軍這樣的一流對手交戰,從一開始就死板守舊,喪失了主動權,因為沒有靈活性可言,所以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奪回主動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