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十章 第一軍(2/4)

作者:閃爍字數:1416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48

    由此可見,陸軍的發展規律,實際上就是國家實力的縮影。

    當然,共和國陸軍也不例外。

    中東戰爭之後,未來陸軍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前麵提到,美國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了“攻守平衡”的陸軍轉型思想。暫且不論美國的觀點是否正確,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共和國陸軍並沒急著提出改革計劃,甚至沒有出現新的戰術體係。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陸軍受戰爭與軍事改革雙重限製,在共和國的總體戰略又擴張轉為收縮的前提條件下,陸軍改革自然無從談起。

    事實上,早在中東戰爭之前,共和國陸軍就有了改革思潮。

    眾所周知。地麵戰鬥單位就是共和國陸軍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采取的具體行動,而且在中東戰爭期間收到了顯著效果。根據共和國陸軍做的評估,如果沒有這次改革,而是用印度戰爭時期的編製去打中東戰爭,至少需要動用75萬兵力。也就是說,即便沒有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而縮編,共和國陸軍也要在戰爭期間擴充兵力,根本不可能用8個戰鬥單位、大約16萬地麵部隊挫敗數十萬美軍。

    問題是,戰鬥單位並非盡善盡美,

    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是在戰略態勢大轉變的背景下進行的,即共和國由戰略擴張轉為戰略收縮,所以陸軍轉型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即針對中等國家的地區戰爭,或者與大國的有限局部戰爭為主,並不要求打贏世界大戰。如果從2035年算起,到2055年,剛好維持了20年。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一次戰略轉型隻持續了20年,顯得過於倉促。

    按照21世紀的標準,即便是地麵主戰裝備,其平均服役時間也在20年以上,一些價值昂貴的主戰裝備,比如主戰坦克。平均服役時間更是長達30年以上。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發的M1係列主戰坦克,直到2020年仍然是美軍主力。由此衡量,持續20年的戰略轉型確實過於局促。

    問題是,2035年之後的軍備發展速度比21世紀初快了許多。

    以共和國的裝備發展規律來看,陸軍大部分主戰平台的服役周期隻有20年。比如在印度戰爭中大顯神威的DZ-31係列主戰坦克與30步兵戰車到2050年前後就麵臨性能落後的尷尬處境,並且從2055年開始,陸續被新的主戰平台取代。由此計算,這兩種主戰平台的平均服役周期也就隻有20年。

    美國陸軍的發展規律也相差不大,即大部分裝備的服役周期隻有20年。

    由此可見,到2050年的時候,隨著新一代主戰裝備進入正式研製階段。共和國陸軍必須確定新的戰術指標,也就得為總體戰略下個定論。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共和國陸軍提出了“均衡戰術”。

    與美國陸軍的“攻守平衡”相比,共和國陸軍的“均衡戰術”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即以建立一支進可攻、退可守的地麵部隊為目標,通過研製新式武器裝備,實現打贏世界大戰的最終目的。

    由此可見,共和國陸軍沒有放棄進攻,而是強調了防禦的重要性。

    暫且不論這一戰術體係是否得當,該體係對陸軍發展造成的影響就不可低估。

    2047年的時候,隨著顏靖宇將國防工作全權委托給出任安全副總理的裴承毅,共和國陸軍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當年年底,裴承毅就在陸軍高級將領會議上,以國防部長與陸軍現役上將的身份宣布,將根據新的戰術體係進行改編。因為新的戰術體係在當時還沒有得到確定,所以首先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直到2050年,陸軍改編才正式開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