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十一章 新戰術思想(1/4)

作者:閃爍字數:1400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49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十一章 新戰術思想

    與陸軍相比,海軍的情況要複雜一些。但是大體上相差不大。

    海軍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擴軍的敏感性。眾所周知,《斯德哥爾摩協議》以戰艦的總噸位來限製各國海軍規模,就是切中了海軍的要害。沒有戰艦,海軍將一事無成,而建造戰艦所需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武裝地麵部隊。

    比如按照2050年前後的水準,建造一艘“重慶”級航母至少需要7年、即便以戰時標準建造,提前預定各種零配件,也需要2年才能完成平台建造,然後需要1年才能形成戰鬥力。受建造流程等因素限製,除了小型艦艇與不按軍用標準建造的輔助艦艇之外,其餘戰艦的戰時建造周期均在2年左右,最短不會低於1年,最長不會超過3年。與之相比,如果完全按照戰時標準,共和國的軍工廠能在1個月內生產出3個戰鬥單位的主戰裝備,其總噸位相當於20萬噸,即超過了1艘“重慶”級航母。由此可見,海軍裝備的建造周期遠遠超過了陸軍裝備的製造周期。

    由此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海軍擴軍不易,二是海軍擴軍敏感。

    正是不易。才顯敏感。

    不管怎麽說,共和國是《斯德哥爾摩協議》締約國,常規軍備受其他締約國監視,而海軍戰艦又無法像陸軍裝備那樣,建造好之後就封存起來,以免落下口實。也就是說,除非共和國單方麵撕毀協議,不然就無法像陸軍那樣,提前進行擴軍。毋庸置疑,單方麵撕毀協議的代價過於巨大。暫且不提這會對世界格局產生多大影響,由此背上主動製造戰爭的罵名就足以讓共和國的領導人三思了。正是如此,在陸軍的啊規模擴充軍備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反而沒有什麽動靜。

    換個角度看,這也成就了共和國陸軍。

    以2050年之後的情況來看,即便共和國的國防開支一漲再漲,增幅連續數年都在15%左右,但是受前期起點太低影響,實際軍費仍然不夠支出。更重要的是,擴軍本來就是無底洞,再多軍費也滿足不了軍隊的需求。換句話說,如果海軍也跟著擴軍,拋起造艦競賽,恐怕共和國早就因國力透支而倒下來。正是因為海軍沒有跟著大規模擴軍,所以陸軍才能在戰爭爆發前全麵換裝,為大戰做好準備。

    問題是,海軍的重要性誰也不能否認。

    雖然在空天軍(共和國空軍與天軍合並之後,隻保留了天軍。空軍正式撤編,而美國將空軍與天軍合並之後,保留了空軍,將天軍撤編)大行其道的時代,海軍的地位也非常尷尬,早就有人提出了“海軍無用論”,認為海軍應該像空軍一樣,被曆史淘汰。但是兩個超級大國均沒有動海軍的主意,隻是在軍種性質、即作戰用途上做了調整。

    到21世紀50年代,海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早在2050年,共和國就在國防藍皮書中提到,21世紀下半葉的海軍,除了肩負起維護航運,應付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外,在大規模戰爭中,海軍主要為其他進攻性軍兵種提供前進基地與部署平台。

    說明白一點,海軍不再是進攻力量,而是支援力量。

    可以說,這也是適應現實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即便沒有天軍,隨著空軍的戰術打擊範圍逐步擴大。在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向5000千米看齊的時候,以航母為核心的海軍艦隊的存在價值必然大大降低。如果算上幾乎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天軍,海軍艦隊在打擊任務中的地位更加不保。

    問題是,不管是空軍、還是天軍,都需要將基地建立在地麵上,或者說,人類的生產生活還離不開大地。如此一來,全麵戰爭中,占領敵國領土仍然是奪取勝利的必要手段。受此影響,進攻力量就有兩層含義,一是火力投送,二是兵力投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