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六章 攻堅戰(2/5)

作者:閃爍字數:2770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2

    這個問題的存在,讓交戰雙方在使用艦隊的時候都有所保留。

    不管怎麽說,海軍是戰略性軍種,哪怕是毫無價值的艦隊,也不應該輕易放棄,特別是無畏犧牲。也就是說,在沒有明確目的、或者看不到確切利益的情況下,海軍不會讓艦隊去冒險,更不可能以犧牲艦隊為代價去探索新的戰術。回顧100多年前,在上一次太平洋戰爭中,即便戰列艦已經被航母趕出了海戰舞台,交戰雙方也沒有輕易犧牲戰列艦,而且在戰爭後期的登陸作戰行動中,戰列艦確實發揮了非常顯著的作用,而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快半個實際之後才從美國海軍中退役。

    在戰術大變革的時代,在新的海上霸主出現之前,共和國與美國都不會輕易放棄以航母為核心的主力艦隊,更不會拿主力艦隊去冒險。

    當然,不是所有作戰力量都值得保護。

    不管怎麽說。航母隻是作戰武器的承載平台,即航空兵的活動基地。在艦隊不能冒險的情況下,不等於航空兵不能冒險。

    從交戰雙方的戰役部署來看,航空兵都是可以消耗的作戰力量。

    在共和國海軍2支主力艦隊後方1000千米之內,各有2座海上基地,而且其中至少1座海上基地為戰術航空隊服務,即主要部署戰術戰鬥機。如此一來,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出動近千架戰鬥機為艦隊提供空中掩護(從出動效率來看,一次出擊最多能夠出動300架戰鬥機)。也許有人認為,上千架戰鬥機的價值超過了1支艦隊。這個說法沒有錯。可是在戰爭時期,衡量軍事力量價值的主要標準不是市場價格,而是大規模批量生產的難易程度。和平時期,戰鬥機價格昂貴的主要原因是技術起點高,而這其中又包括了大量知識產權。從批量生產的角度看,幾十噸重的戰鬥機肯定要比幾萬噸重的戰艦更容易生產,而且在僅僅考慮原料成本、零備件成本與勞動力成本的情況下,戰鬥機的製造成本肯定比戰艦低。即便從武器性質分類來看,戰鬥機屬於戰術武器,戰艦屬於戰略武器,而戰術武器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消耗性武器”。

    與共和國海軍一樣,美國海軍也在2支艦隊後麵各部署了1座海上基地,而且2座海上基地可以交叉支援艦隊作戰,即能保證同時動用2座海上基地上的航空兵,為1支艦隊提供空中支援。

    這一部署說明,兩支海軍都不想讓艦隊遭受損失。

    作戰部署決定了作戰戰術,也就決定了戰場態勢。

    在艦隊不肯主動出擊的情況下,雙方都無法確保製空權與製海權,也隻能盡量出動航空兵來奪取製空權與製海權。正是如此,雙方戰術航空兵爭奪製空權的戰鬥貫穿了整個登陸作戰。根據雙方公布的戰報,在塞班島上的最後一批美軍被共和國陸戰隊用綽號“掩體終結者”的智能反坑道彈藥從地下工事裏趕出來的時候,雙方航空兵總共交手上百次,大大小小的空戰打了不下200場,僅在空戰中被擊落的戰鬥機就超過了1800架,算上被地麵防空係統擊落的戰鬥機、以及損失的其他作戰飛機(損失僅次於戰鬥機的就是用來搜救跳傘飛行員的海上巡邏機),雙方為了爭奪這座島嶼,總共損失了2600架飛機,陣亡飛行員超過4000人。

    如此慘烈的戰鬥,考驗的不單單是雙方官兵的戰鬥意誌,還有雙方的戰爭生產能力。

    到戰鬥結束的時候,共和國海軍總共向前線增派了600架戰鬥機與大約300架其他作戰飛機,也隻相當於補充了戰鬥機損失的75%,其他戰機損失的80%。美國海軍也在塞班島登陸作戰結束前向前線增派了700架戰鬥機與大約300架其他作戰飛機。更重要的是,雙方補充的都是新式作戰飛機。也就是說,在塞班島登陸作戰期間,雙方的戰爭生產能力已經開始發揮威力。根據共和國當局在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到2058年5月份。共和國的戰鬥機月產量已經高達1000架,預計年產量將超過10000架(前4個月的月產量並不高),計劃在2059年將戰鬥機的平均月產量提高到2000架,並且2060年將產能再提升一倍,達到年產5萬架。美國的情況不會差到哪裏去,根據美國聯邦政府製訂的戰時生產計劃,2058年的戰鬥機產量將突破10000架,到2060年超過4萬架。可以說,塞班島登陸作戰期間,共和國與美國的戰鬥機生產工廠已經開足馬力,所有生產線都以最高效率運轉,幾乎達到每天都能生產6架戰鬥機的最高產能(即1條生產線1年生產2000架戰鬥機)。按照這個速度計算,共和國海軍增派給前線的600架戰鬥機,也就相當於共和國所有戰鬥機工廠在5月分前20天的產量。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如此巨大的生產能力,也就不可能打如此巨大的消耗戰。

    相對而言,真正的問題不是戰鬥機產能跟不跟得上,而是飛行員的培養速度能不能超過陣亡速度。

    要知道,即便在磁懸浮汽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21世紀中葉,飛行員仍然是軍隊中技能含金量最高的軍人。雖然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與美國都想方設法擴充飛行員隊伍,並且設法增大飛行員儲備。比如共和國將飛行員的平均服役年限由7年降到3年,除掉近2年的訓練時間,相當於隻有1年的服役期限,即在基本掌握了戰術要領之後就將離開部隊,以此獲得了大約3萬人左右的儲備力量。美國也已類似的方法培養與儲備了3到4萬名能夠駕駛戰鬥機作戰的飛行員(這基本上是國家儲備能力的極限,因為退役飛行員要想保持技能,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入民航係統,成為民航飛機的駕駛員,或者飛行教練,如果長期不與飛機打交道,2年之後就不再適合飛行,而像共和國與美國這樣的航空大國,民間航空領域最多也就隻能容納3萬多名冗餘人員,再多的話,肯定會對民航係統造成影響,和平時期也難以推廣)。但是戰爭爆發後,這些儲備人員不可能立即上手。別的不說,共和國在2057年的主力戰鬥機就與2050年時的主力戰鬥機不一樣,因此應征入伍的預備役飛行員肯定需要時間去熟悉新的戰鬥機,以及新的作戰戰術。因為有比較紮實的基礎,加上預備役飛行員每年都有大約100個小時的訓練時間(正規部隊飛行員的年均訓練時間已經由21世紀初的300個小時提高到1000個小時,這主要是戰鬥機普遍采用螺旋磁感應推進係統,不再消耗昂貴的航空燃料,飛行成本大大降低),所以適應性訓練隻需要200到300個小時,也就是平均2個半月,而訓練內容也以掌握新戰術為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