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六章 攻堅戰(3/5)

作者:閃爍字數:2770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2

    問題就在這裏,訓練周期不算長,可是訓練設施並不多。

    拿共和國海軍航空兵來說,到2058年5月初隻有4支專門用來強化預備役飛行員作戰技能的航空訓練大隊(和平時期隻有2支),按照每個大隊72架教練機、每架教練機能夠同時培訓3名飛行員,且飛行員的訓練合格率在95%左右,那麽1個大隊在一個訓練周期內也就隻能培訓200名合格飛行員。按照2個周期計算,到塞班島登陸作戰時,海航最多培訓了1600名戰鬥機飛行員。考慮到塞班島為主要戰場,將8成飛行員派過去,也就隻能補充大約1300名飛行員,而在塞班島登陸作戰期間,共和國海軍航空兵損失的戰鬥機飛行員在2000名左右(包括傷員)。

    由此可見,共和國海軍航空兵培訓飛行員的速度比不還是損失速度。

    類似的情況在美國海軍也存在,即損失的飛行員要比損失的戰鬥機多,而補充飛行員要比補充戰鬥機更加困難。

    有人將塞班島登陸作戰當成太平洋戰爭中第一次用鮮血與生命堆砌成的戰鬥,與航空兵的慘重損失不無關係。

    問題是,與陸戰隊的損失比起來,航空兵的這點損失就算不了什麽了。

    雖然前麵已經提到,共和國陸戰隊依靠“蜂群戰術”,出敵不意的登上了塞班島,並且迫使美軍撤出塞班市,退守塔波喬山,輕而易舉的獲得了登陸場,並且在占領塞班市之後獲得了供運輸艦卸貨的碼頭,但是在隨後的戰鬥中,共和國陸戰隊的官兵怎麽也沒有想到,之前還那麽不堪一擊的美軍陸戰隊竟然振作了起來,而且爆發出了非常驚人的戰鬥力。更加重要的是,塞班島是一座麵積接近200平方千米,南北長20多千米、東西寬近10千米的“大島”,全島最高的塔波喬山海拔大約470米,是一座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山脈,或者說是一塊巨大的花崗石,加上美軍修建了貫通全島、四通八達、無處不在地下坑道,攻占塞班島就不再是“熱帶島嶼七日遊”那麽輕鬆的事情了。

    共和國陸戰隊上島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10日,傷亡數字就超過了500。

    要知道,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傷亡官兵還不到100人!

    5月13日,隨著第二個陸戰旅的先頭部隊到達塞班市,率先登陸的第1陸戰旅的2個營開始向南麵的塔波喬山推進。

    2萬多名共和國陸戰隊官兵的噩夢從此開始了。

    南下進攻的第一天,1500名陸戰隊官兵用了近10個小時,前進不到500米,就在美軍的頑強阻擊下,準確的說,是在美軍依托地下坑道係統建立的防禦陣地麵前停了下來,並且把推進的希望寄托在了火力支援上。

    隨著夜色降臨,應召而來的火力支援艦隊粉墨登場。

    針對美軍防禦陣地的炮火打擊持續了整整一個晚上,6艘火力艦與伴隨行動的10多艘戰艦總共向麵積不到20平方千米的美軍陣地投擲了大約2萬噸彈藥,其中兩成是按照陸戰隊提供的目標數據進行的精確打擊。

    問題是,當陸戰隊在天亮後再次前進的時候,從地下鑽出來的美軍再次成了攔路虎。

    5月14日下午,火力支援艦隊再次趕到,又用密集得如同暴風雨的炮彈與導彈將美軍防禦陣地從頭到尾耕犁了一遍。

    不得不承認,美軍在修建地下防禦工事的時候,非常舍得。

    根據戰後實地考察,美軍幾乎用專門鍛造的裝甲鋼板加固了每一條地下坑道,以及每一座地下防禦工事,並且根據工事的位置、深度、重要性等等數據,精心設計了頂部裝甲鋼板的厚度與敷設結構,在一些麵積較大的地下工事內還設置了底部承載係統,以加強整體防禦能力。保守估計,僅在塞班島上,美軍就用掉了大約120萬噸鋼材,對長達150千米的地下坑道與總麵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地下防禦工事做了加固處理,即便是防禦級別最低的地下坑道也達到了抵抗450千克級電磁炮炮彈直接轟擊的水平。

    可想而知,火力支援艦隊的第二輪打擊仍然沒有多大效果。

    5月15日下午,第1陸戰旅不得不停下前進的步伐,開始尋求新的進攻戰術。

    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塞班島登陸作戰將是一場非常艱苦,也非常血腥的戰鬥,而這些人中就包括共和國元首裴承毅。

    按照裴承毅的命令,5月15日夜間,第三個陸戰旅就登上了塞班島。

    製訂作戰計劃的時候,陸戰隊隻準備了3個陸戰旅。當時連裴承毅都認為,在火力支援充足的情況下,動用總兵力接近2萬的3個陸戰旅已經足夠了。毫無疑問,從5月15日之前的戰鬥來看,3個陸戰旅肯定不夠。正是如此,從5月16日淩晨開始,駐紮在琉球聯邦的第7陸戰旅,也就是唯一的一個戰役預備隊就登上了垂直起降運輸機,經“海南島”號海上基地,在5月20日之前全部到達塞班島。到此,參加塞班島登陸作戰行動的共和國陸戰隊已經達到4個旅,總兵力大約25000人(大約2萬名戰鬥人員,因此實際戰鬥力相當於陸軍的5個戰鬥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