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七章 為了消耗(1/5)

作者:閃爍字數:2750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3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七章 為了消耗

    塞班島的地麵戰鬥結束。不等於海洋上的戰鬥也結束了。

    從整個戰局來看,隨著塞班島落入共和國手中,馬裏亞納群島的局勢反而明朗化,即共和國將逐步占領塞班島以北的島嶼,美國則要全力守住塞班島南麵的提尼安島、羅塔島與關島。對交戰雙方來說,在共和國陸戰隊組織起足夠的進攻力量、或者美軍組織起足以反攻塞班島的作戰力量之前,戰線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島嶼爭奪戰進入僵持階段,雙方將在此期間爭奪製海權,並且阻止對方利用製海權。也就是說,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已經由島嶼轉向海洋。

    到8月底,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對兵力部署做了調整。

    首先是共和國海軍將第一艦隊與第三艦隊混編,成立了戰區艦隊,由第一艦隊指揮官任戰區艦隊司令。隨後美國海軍也做了類似整編,將第五艦隊與第七艦隊合並,並且從第三艦隊抽調了3支航母戰鬥群,組成了以9艘航母為核心的西太平洋艦隊。雖然從作戰效率上講,不管是以6艘航母為核心的戰區艦隊、還是以9艘航母為核心的西太平洋艦隊,都不可能充分發揮航母的作戰效率,畢竟將上百艘戰艦編在一起,肯定會相互影響與相互幹擾。從而使每艘戰艦的作戰效率都有所降低。別的不說,幾十上百艘戰艦同時啟動防空雷達,光是雷達之間的相互幹擾就會對防空作戰產生嚴重影響。但是在航空兵的製海效率低下,又沒有合適的替代手段的情況下,增大艦隊規模,以提高航空兵的出動率,用數量彌補質量成為了唯一選擇。

    當然,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舉動,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海上決戰即將開始。

    9月初,美國海軍發起了代號“卡特琳娜風暴”的戰役進攻行動(卡特琳娜是21世紀初襲擊了美國新奧爾良市的一場颶風)。雖然美軍擺出來的架勢是反攻塞班島,將共和國陸戰隊趕出馬裏亞納群島,為此美國海軍不但出動了西太平洋艦隊,還在南麵的密克羅尼西亞部署了第三座海上基地,並且向西太平洋戰區調派了3個陸戰師(全是預備役師)與數十萬噸的作戰物資。但是此時共和國已經把傷亡慘重的4個陸戰旅替換了下來,換上了3個戰鬥力完備的陸戰旅,美軍要想打下塞班島,3個陸戰師肯定不夠。要知道,為了攻占由3萬多美軍守衛的塞班島,共和國動員了4個陸戰旅、數千架戰鬥機、還花掉了3個半月的寶貴時間,美軍要想攻占由2萬多共和國陸戰隊守衛的塞班島,肯定需要投入更多兵力,花掉更多的時間。暫且不說美軍有沒有足夠多的兵力,從時間上看,再花3個半月打回去,也不會有多少意義。

    毫無疑問,“卡特琳娜風暴”的戰役目的不是反攻塞班島,而是殲滅共和國艦隊。

    準確的說。是奪取絕對製海權。

    這也很好理解,如果美國海軍能夠奪取製海權,就算不能打回塞班島,也能將2萬多共和國陸戰隊官兵困死在塞班島上。

    麵對美軍的挑戰,共和國海軍針鋒相對的發起了代號“橘子”的作戰行動。

    不得不承認,為戰役取名的軍官肯定毫無想像力。雖然按照一些人的說法,“橘子”這個名字來自2017年橫掃東南亞地區,並且對台灣造成了嚴重破壞的那場台風,因此與美國的戰役代號針鋒相對,但是誰能記得住40年前的那場風暴,而且誰能將一種水果的名字與風暴聯係起來?

    當然,“橘子”作戰行動的規模並不小。按照計劃,不但會出動戰區艦隊,還會讓西太平洋上的3座海上基地聯合行動,即“台灣島”與“海南島”齊頭並進,一同麵向馬裏亞納群島,“長興島”則轉移到兩座“巨無霸”的身後,扮演航空中轉站的角色,並且為2座海上基地提供空中掩護。如此一來,共和國海軍就能在馬裏亞納群島方向上投入近3000架戰鬥機,彌補艦隊實力不足的劣勢。

    更重要的是。這次共和國海軍動用的全是新式作戰飛機。

    這其中,就包括專門為海軍航空兵開發的J-22製空戰鬥機。

    眾所周知,在40年代,最受關注的戰術戰鬥機肯定是共和國的X18項目,也就是傳說中的J-18重型製空戰鬥機。受裁軍等等因素影響,J-18確實成為了傳說,甚至連這個代號都成為了曆史,沒有被空軍與海航采納。到2050年的時候,海航將用來替代J係列戰鬥機的新一代重型製空戰鬥機命名為J-20,而不是J-18。因為這個時候空軍已經“解散”,重型戰鬥機部隊全部歸屬海航,所以J-20也成了共和國唯一的重型戰鬥機。當然,J-20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天戰鬥機,所以沒有得到天軍重視。由此可見,J-20實際上是軍備競賽中用來應急的產物。不管怎麽說,在2035年之前定型的J已經落後,到2055年的時候肯定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共和國海軍急需替代機型。

    按照常理,J-20之後,共和國海軍應該與天軍合作,全力研製海軍型的空天戰鬥機。

    當然,這隻是和平時期的常理。

    在戰爭爆發前,大概是軍費多得花不完,在研製下一代戰鬥機的時候,海軍與天軍分道揚鑣,前者負責研製專門在大氣層內作戰使用的戰鬥機,而天軍則負責開發專門在大氣層外作戰使用的戰鬥機。當然,按照海軍與天軍搭乘的協議,雙方開發的戰鬥機都得向對方開放。即在設計的時候重視全軍作戰需求,而不是某一軍種的作戰需求。

    正是如此,J-22誕生了。

    作為一種在2052年立項的新式戰鬥機,能夠在2057年初定性,並且趕在年底完成量產準備,絕對是個奇跡。要知道,在以往的50年間,任何一種以製空為首要作戰任務的戰鬥機的設計周期都在10年以上,平均設計周期更是長達15年。在5年內完成設計,隻能說明J-22確實是一種很有目的性的戰鬥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