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七章 為了消耗(3/5)

作者:閃爍字數:2750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3

    與操控係統比起來,J-22的武器配製還不算駭人聽聞。

    眾所周知,4倍推重比,加上智能蒙皮提供的氣動效率,J-22的極限過載超過20G,在測試的時候甚至以俯衝的方式達到過30G。這是個什麽概念呢?1個G就是物體在赤道海平麵上的重力加速度,即每平方秒9.8米(形象的說,就是在1秒鍾內將物體的速度由靜止提高到每秒9.8米),那麽20G就相當於20倍重力加速度,30G則是30倍重力加速度。正常情況下,人體最多能夠承受9個G的過載,而且在這個時候,即便是受過訓練的飛行員也會出現惡心、黑視等生理反應(主要就是心髒無法將血液送進大腦,使大腦缺氧而產生的生理現象),在12G的情況下,飛行員就有可能猝死。正是如此,在21世紀初,幾乎所有戰鬥機的最大過載隻有9G,部分戰鬥機的最大過載甚至隻有7G。即便從20年代開始,隨著新式抗荷服問世(主要就是更加輕便,穿戴之後不會對飛行員的正常行為產生影響),以及在短時間內提高抗過載能力的藥物出現,戰鬥機的最大過載一路攀升,到J-20的時候,已經達到15G。問題是,不管是抗荷服還是抗荷藥物,都無法提高飛行員自身的體能,也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在某個極限下,巨大的過載會讓飛行員無法動彈。比如在10G的過載下,飛行員舉手這個動作機相當於舉起100千克的物體。這個極限就是15G,再往上增加的話,飛行員的體能就是個問題了。當然,有人想過用陸軍的外骨骼係統來提高飛行員的體能,即用機械代替人體。問題是,外骨骼係統的控製精度還沒有達到對戰鬥機進行精確控製的程度,也就派不上用場。

    針對這個問題,J-22選擇了最直接的辦法,那就是去掉肢體動作,直接用飛行員大腦發出的信號來控製戰鬥機,這就是人機交換係統,即常說的人機控製界麵。因為類似的係統早就用在了家用計算機上,而且已經在幫助殘疾人獲得正常行為能力上取得重大成果,所以用在戰鬥機上的問題不是很大。當然,從安全角度考慮,J-22保留了一套手動控製係統,以便在人機交換係統出故障的情況下,飛行員能夠用手控製戰鬥機飛回基地。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機交換係統的意義不僅僅是提高了戰鬥機的最大過載。

    因為不需要通過肢體來控製飛機,做到了飛行員想到哪,戰鬥機就做到哪,所以戰鬥機的反應速度大大加快,加上智能計算機的輔助控製,其敏捷性,特別是在空戰中的反應速度還遠遠超過了無人飛機。

    可以說,敏捷性是格鬥空戰致勝的頭號因素。

    在脈衝激光炮、粒子束武器成為空戰利器的時候,即便是1毫秒的差距,也能決定勝敗。要知道,對於速度為每秒30萬千米的激光來說,1毫秒就能飛行300千米,而格鬥空戰的距離不會超過20千米,而一個脈衝的持續時間也不過百十毫秒而已。即便對於速度稍微慢一些的粒子束來說,1毫秒也能飛行100到200千米,而且一個粒子束脈衝的持續時間也就100毫秒左右。

    總而言之,在能量武器主宰天空的時代,反應速度決定一切。

    對共和國海軍來說,在把J-22送上戰場之前,最大的疑問隻有一個,那就是在激烈的戰鬥中,隻帶了兩把匕首的刺客能不能衝到敵人跟前。

    受此影響,在9月份之前,海軍讓一批J-22到大陸戰場上經曆了實戰考驗。

    雖然海軍沒有公布J-22在大陸戰場上的戰鬥情況,甚至沒有承認在2058年讓J-22參加過大陸戰場上的戰鬥,但是根據俄羅斯空軍的一些作戰記錄就看得出來,J-22的表現完全對得起數以千億計的開發經費。別的不說,雖然俄羅斯空軍認為共和國動用了一種性能極為先進的戰鬥機,而且在給美國空軍的報告中,對這種戰鬥機的外形與空戰性能做了非常全麵的描述,但是俄羅斯空軍卻沒有能夠拿出任何證據,甚至沒有找到該戰鬥機在空戰中使用過的導彈殘片。也就是說,J-22戰鬥機在大陸戰場上沒有被擊落過!

    有了這樣的戰績,海軍自然沒有理由讓J-22遠離太平洋。

    按照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在“橘子”作戰行動中,總共動用了320架J-22,其中120架部署在“台灣島”號上、120架部署在“海南島”號上,另外80架部署在“長興島”號上。也就是說,J-22沒有部署到航母上。按照海軍給出的解釋,主要是J-22是第一種配備20級複合蓄電池的戰鬥機,而航母上的充電設備是為16級複合蓄電池準備的,與J-22不配套,隻有海上基地有配套的充電模塊,也才能讓J-22全力發揮。從實際情況出發,海軍不在航母上部署J-22,不是充電設備不配套,畢竟“重慶”級航母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為配備20級、甚至24級複合蓄電池的戰鬥機提供支持,因此可以通過更換充電模塊的方式來提升支援能力,而是另外2個原因,一是J-22的產量不大,到9月初的總產量肯定沒有超過400架,二是海軍不像讓這種戰鬥機跟隨艦隊冒險。

    由此可見,海軍高層對戰區艦隊的指望不是很大。

    反過來看,美國海軍也不會指望西太平洋艦隊能夠奪取製海權。

    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雙方發起這場戰役的時間就不難明白,經過前麵的戰鬥,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高層都已認識到,航母不再是奪取製海權的主要作戰平台,而且很有可能被即將問世的戰艦取代。為了證明航母的價值,就得充分利用最後的機會,讓航母發揮餘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