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九章 俄羅斯泥潭(3/5)

作者:閃爍字數:2748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4

    問題是,美國陸軍的編製體係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可以說,正是因為必須進行改革,所以美國陸軍的編製改革才沒有半途而廢,不但堅持了下來,還在重重阻力下穩步推進。

    2045年初,隨著蘭德斯聯任成功,美國陸軍編製改革開始加速。

    不得不承認,推動陸軍編製改革,算得上是蘭德斯這個不太成功的總統在其8年毫無意義可言的執政生涯中少有的閃光點之一。

    也就是在這一年,美國陸軍的現代化建設規劃進入全麵實施階段。

    配合編製改革,美國陸軍以令人震驚的速度進行蛻變。

    在蘭德斯的第二屆任期內,美國陸軍的改革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不但絕大部分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主戰裝備項目順利上馬,還有很多在前民族黨政府期間沒有落實、或者沒有受到重視的裝備研製項目重新啟動。

    總而言之,美國陸軍獲得了一個非常關鍵的4年發展期。

    到蘭德斯離開白宮,第三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全麵爆發,即在2049年,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迎來了第二個轉折點。雖然在這個時候,杜奇威還是在野黨黨魁,甚至不是國會議員,也就沒有參與國家決策的機會,但是根據比較可信的說法,在美**事改革中,杜奇威利用在軍隊裏的影響力,特別是一些沒有政治派別的部下,對美軍的現代化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就包括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

    要從貢獻來看,杜奇威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讓美軍縮短改革周期。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在2049年的時候就有人預料到戰爭會在2057年爆發,但是有理由相信,最遲不過2050年,杜奇威就應該認識到,戰爭肯定不會拖到2060年之後,而且在2055年之後爆發的可能性最大。如此一來,像美國陸軍這種,規劃到2060年之後才完成的改革計劃就沒有可行性了。

    當然,縮短5年,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更加巨大的軍費開支之外,技術開發、特別是基礎科學的發展速度成為了軍事改革成敗的關鍵。

    事實上,正是如此,美國陸軍的改革才變了味。

    不管怎麽說,任何軍事製度都得以軍事思想為基礎,而軍事思想的基礎肯定是基本戰術,而戰術的基礎又是武器裝備。這就好比在冷兵器時代,“十十製”能夠最有效的發揮部隊的戰鬥力,而到了熱兵器時代,“三三製”才更加合理。總而言之,美國陸軍改革的基礎實際上是裝備發展,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任何改革都等於空談。當然,裝備建設跟不上改革步伐,不是陸軍才麵臨的問題,美國的其他軍兵種也有同樣的問題,隻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按照美國陸軍的評價,為期15年的現代化改革並不成功。

    當然,這是針對最高目的而言。也就是說,在美國陸軍將領眼裏,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隻有一個,即有沒有超越共和國陸軍,獲得擊敗共和國陸軍的能力。

    客觀的講,美國陸軍的15年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算得上是比較成功。

    別的不說,用袁晨皓在美國出兵俄羅斯之後的反應來看,這位曾經指揮共和國陸軍在中東戰爭的北方戰線上擊敗美國陸軍的將軍就對美國陸軍改革做了肯定,不然也不會一再推遲戰役發起時間。

    毫無疑問,袁晨皓肯定在關注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

    雖然在過去15年間,共和國陸軍把建設重點放在了擴大規模與夯實基礎上,即加強預備戰鬥單位的戰鬥力,提高預備役與民兵的訓練水準、儲備更多的軍事人才,並沒對編製體係做太大調整。而在裝備建設上,共和國陸軍也比較保守,即按照擴大規模與增強戰時動員能力的要求,加強戰略儲備體係,把裝備數量的重要性提到了質量之上。但是作為全球頭號陸軍,共和國陸軍的改革工作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沒有鬆懈過。與共和國海軍一樣,在探索新戰術的道路上,共和國陸軍選擇了厚積薄發的基本戰略,即在積極探索的基礎上,並且不輕易采取行動,把行動放在戰爭期間,利用戰時體製的便利條件,將前期積累起來的資本爆發出來,最大限度的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這一策略也無可厚非,畢竟軍事改革難以做到保密,也就不能過早示於人。

    當然,這一策略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那就是在戰爭初期,至少在開戰後一年之內,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不大可能大幅度提升,因此除了加大兵力、擴大部隊規模之外,共和國陸軍很難以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方式來壓垮敵人。

    事實上,這就是袁晨皓延遲第二輪進攻戰役發起時間的根本原因。

    第一批到達俄羅斯的美軍就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2個戰鬥單位,而到5月22日,也就是第二輪進攻戰役開始的時候,已經有6個美國陸軍師到達俄羅斯,其中最先到達的2個師已經進駐基洛夫,讓俄軍將部署在基洛夫的2個裝甲師與2個機步師派往烏裏揚諾夫斯克與喀山,加強中部防線。第二批到達的2個美國陸軍師也正在開赴羅斯托夫的途中,預計將參與俄軍在戰線南方的反擊作戰行動。由這一部署大致可以推斷,第三批到達的2個美國陸軍師很有可能被派往伏爾加格勒,成為守城的中堅力量,而正在橫渡大西洋的第四批美國陸軍部隊會留在羅涅日夫或者梁讚,充當戰役預備隊。

    雖然美軍在部署作戰部隊的時候犯了大錯,但是陸續到達的8個美軍師的戰鬥力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6個戰鬥單位,而袁晨皓初期計劃投入的進攻部隊隻有8個戰鬥單位。考慮到美國還有可能向俄羅斯增兵,所以袁晨皓至少得向前線增派8個戰鬥單位。如果考慮到新編戰鬥單位的戰鬥力,最好再準備2個戰鬥單位,並且把戰線後方的非戰鬥與次要戰鬥任務交給盟**隊。正是如此,在推遲戰役發起時間的時候,袁晨皓將投入的作戰部隊一路增加到了18個戰鬥單位外加18個盟國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