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八章 閃電般的戰鬥(2/5)

作者:閃爍字數:2770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03

    雖然其他戰艦的火控計算機的性能遠遠比不上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但是這種分流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旗艦通信係統的壓力,即旗艦不再需要接受友艦處理的原始信息,隻需要獲取友艦的信息處理結果。

    問題是,火控計算機的性能確實不會高到哪裏去,而信息量又大得驚人,所以最終還是得由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來處理友艦處理不了的信息。因為信息傳輸速度太快,所以友艦加入信息處理工作的時候,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也開始處理相關信息。

    關鍵時刻在這個時候到來。

    處理信息的根本目的是要從眾多沒有用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即從“偵察炮彈”發回來的各種頻譜的偵察照片中找出目標。為此,必須對處理後的信息做對比分析,才能從中找出有用的部分。

    顯然。這樣的工作,隻能由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負責。

    在對比分析各種偵察信息的時候,中央計算機肯定會滿負荷工作。因為耗電量過於驚人,而且電子元件不是都由常溫超導材料製成(某些電子元件不能用超導材料製造),所以在全速運行的時候,中央計算機的發熱量非常驚人,甚至超過了戰艦上的反應堆,還會占用大量電能。可以說,這也是為什麽隻能在“秦”級上配備這種超級計算機的原因。其巨大的工作功率(實際上冷卻係統占用的功率最大),讓其他戰艦很難在確保正常作戰的情況下還讓計算機滿負荷運轉。

    萬幸的是,某些時候。一套高效率的軟件與一些關鍵信息,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麵已經提到,8艘“長灘”級在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時候,因為補充彈藥耽擱了幾個小時,在此期間被共和國天軍發射的小型偵察衛星發現,而這顆小型偵察衛星上就有合成孔徑雷達與紅外攝像機。也就是說,共和國海軍掌握了“長灘”級主力艦的雷達特征與紅外輻射特征。

    配合專門為中央計算機開發的目標識別軟件,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計算機的工作負擔。

    得益於此,在1點35分,也就是第51艦隊被“偵察炮彈”發現後大約5分鍾,“秦”號上的中央計算機就從海量偵察信息中找到了擁有的那幾份,並且由此確定了第51艦隊的準確位置。

    這個時候,第51艦隊的旗艦正在向其他7艘主力艦分配火控數據。

    大約在1點36分左右,第51艦隊的8艘“長灘”級主力艦開始發射“偵察炮彈”。

    從時間上推算,第51艦隊花了6分鍾才完成準備工作,所有有人認為,“長灘”級的中央計算機不如“秦”級。顯然,這一認識有點偏頗。對第51艦隊反映速度影響最大的絕對不是旗艦中央計算機的性能,而是決策方式與決策過程。

    前麵已經提到,發現行蹤暴露之後,美軍指揮官把戰術決策交給了中央計算機。

    從理論上講,“長灘”級的中央計算機能夠利用“偵察炮彈”的彈道數據、覆蓋範圍與第一主力艦隊的航線數據等等相關信息,大致推算出第一主力艦隊的活動海域,然後用“偵察炮彈”進行反製。問題是,這種理論上推算出的結論肯定存在巨大偏差。如果在第一主力艦隊的話,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偵察炮彈”是由護航戰艦投射的,不會占用主力艦的寶貴戰鬥力。對第51艦隊來說,問題就沒有這麽簡單了。除了主力艦彈藥庫裏的“偵察炮彈”數量有限之外,還得考慮發射“偵察炮彈”會不會對接下來的反擊造成影響,比如使主炮的加速器過熱,從而降低炮擊精度。如此一來,從邏輯上講,中央計算機就會等待更加確切的目標位置信息。

    毫無疑問,肯定有這樣的信息。

    事實上,在美軍指揮官下達指令的時候,美軍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就已經在處理這樣的信息了。

    這就是第一主力艦隊投射“偵察炮彈”的時候發出的電磁輻射。

    實際上。在1點27分的時候,第51艦隊的被動探測係統就接受到了第一主力艦隊的電磁輻射信號。問題是,發射“偵察炮彈”的不是主力艦,而是艦隊裏的護航戰艦。更要命的是,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共和國海軍的巡洋艦與驅逐艦不但在炮擊馬裏亞納群島上的美軍軍事基地,還在琉球群島的靶場進行訓練,所以戰場上相似的電磁輻射非常多。更加重要的是,被動探測係統很難準確測量出這種瞬間電磁輻射的距離,隻能大致測出方位,而第51艦隊與第一主力艦隊連線的延長線就是琉球群島中部,而那邊有好幾座海軍靶場。受到這些因素影響,美軍的中央計算機並未將其判斷為威脅,也就沒有對其進行處理。直到“偵察炮彈”成批量的出現,美軍的中央計算機才在對比分析的時候,將那些高頻率的電磁輻射定性為威脅,並且大致斷定為第一主力艦隊的護航戰艦在使用電磁炮時發出的電磁輻射,並且由此確定了第一主力艦隊的大致方向。

    可以說,美軍中央計算機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出來的邏輯分析能力,不但證明了其強大的計算能力,還證明美軍擁有一批才華出眾的軟件工程師,以及美國在具備初級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計算機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重大突破。

    問題是,隻確定了方向,而沒有確定距離,還不是完整有效的火控數據。

    美軍決策方式的弊端與缺陷在這個時候集中體現了出來。

    前麵提到,美軍指揮官是在中央計算機的提示下,選擇由計算機控製戰術行動。接到這個指令後,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並沒在兩種方案之間做出可行性選擇,即沒有按照某一方案采取行動,而是選擇了最優化,即對兩種方案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再計算出最有可能找到敵艦隊的行動方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