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八章 閃電般的戰鬥(3/5)

作者:閃爍字數:2770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03

    毫無疑問,這是非常龐大的計算工作,即便是超級計算機,也得花上幾分鍾。

    更重要的是,對比兩種方案的分析結果,並且計算出最優行動,又是一件需要耗費時間的邏輯計算工作。

    受此種種因素影響,美軍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花了大約6分鍾才完成戰術決策。

    如果在以往,花幾分鍾搞清楚情況不是什麽大問題。即便在低強度戰鬥中,多花點時間做戰術決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問題是,在敵人就在附近,而且打擊即將到來,還在決策上花費太多的時間,這就絕對不應該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是由計算機來決策,而是由人來決策的話,即便人的邏輯思維速度要比計算機慢得多,也能夠憑借豐富的經驗,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當然,計算機的缺陷還不止這麽一點。

    完成邏輯計算之後,中央計算機得出了目標的大致分布情況,準確的說,是以概率的方式確定了目標的分布範圍。即將目標可能出現的海域劃分成數個、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區域,計算出目標最有可能出現的區域。一般情況下,目標出現在某一區域的概率最大,而相鄰區域的出現概率按照指數函數依次遞減。作為邏輯工具,計算機絕對不會憑借經驗來判斷目標的行蹤,在指揮戰術行動的時候,也是完全由邏輯決定。受此影響,中央計算機肯定會讓艦隊首先用向目標最有可能出現的區域投射“偵察炮彈”,然後依次搜尋鄰近區域,直到找到目標。

    從美軍艦隊的作戰行動來看,當時中央計算機將目標出現的範圍確定305度到315度方向上800千米到1200千米區域範圍之內。方位數據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畢竟美軍接收到了第一主力艦隊電磁炮開火時產生的電磁輻射,因此能夠大致確定第一主力艦隊的方位,即便考慮到第一主力艦隊在高速航行,也不會差得太遠。

    關鍵就是距離參數。

    從美軍“偵察炮彈”的落點分布來看,中央計算機將850到900千米這一區域確定為第一主力艦隊最有可能出現的區域。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美軍掌握的情報中,共和國海軍護航戰艦上的電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就在850千米左右,而通過“偵察炮彈”的濺落彈道,可以大致斷定使用了增程技術,即用火箭助推發動機改變了彈道,延長了射程,所以最大射程肯定不止850千米。

    可以說,這個時候計算機的邏輯分析就有嚴重問題了。

    如果由人來判斷,肯定會聯係到共和國海軍新型電磁炮高達1200千米的射程,因此會將護航戰艦發射的“偵察炮彈”的射程假定為1200千米,甚至想得更遠,由此來安排反製行動的話,首先就得偵察1200千米附近的海域。問題是,計算機在做邏輯分析的時候,沒有參考這些因素,而是按照護航戰艦主炮的射程,逐漸遞如此一來,首先需要偵察的就是850千米以上的海域。

    可以說,這個由邏輯計算產生的錯誤非常致命。

    即便美軍主力艦在發射采用半裝彈標準的“偵察炮彈”時,能夠達到最大射速,而且也達到了最大射速,每偵察一片區域隻需要數十秒鍾。問題是,隨著距離增加,搜尋每一區域所需要消耗的炮彈也將隨之增加,開火的時間也將延長。最重要的是,在搜尋到第一主力艦隊之前,肯定會浪費很多時間。

    對於反應速度決定一切的戰鬥來說,如此浪費時間,基本上等於自殺。

    1點38分,美軍主力艦還在投射“偵察炮彈”,第一主力艦隊裏的8艘“秦”級主力艦已經拉開陣式,做好了開火準備。

    雖然美軍開火產生的電磁輻射也被第一主力艦隊裏的被動雷達探測到了,而且迅速測出了方向數據,但是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沒有調整戰術行動,原因很簡單,美軍艦隊的方位數據與之前得到的火控數據基本吻合,邏輯分析的結果是沒有必要調整火控數據,即之前獲得的火控數據有更高的可信度。

    8艘主力艦均做好準備之後,第一輪齊射就開始了。

    與控製護航戰艦發射“偵察炮彈”一樣,在計算能力沒有被完全占用的情況下,炮擊全部由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控製,即由中央計算機下達具體的炮擊指令,各艘戰艦上的火控計算機(因為8艘“秦”級中隻有2艘是按照旗艦標準建造的,所以有6艘隻配備了性能相對落後的火控計算機)隻需要照命令開火。

    更重要的是,8艘主力艦的第一輪齊射即將結束的時候,艦隊裏的2艘巡洋艦上的6門電磁炮再次開火,向第51艦隊投射了10多枚“偵察炮彈”。隻不過,這次投射的“偵察炮彈”中,有半數攜帶的是專門用來甄別炮擊結果的傳感器,即配備了廣角鏡頭的可見光與紅外線照相機。前麵提到過,攻擊程序之後就是甄別程序,因為護航戰艦上的電磁炮的炮口速度要比主力艦上的電磁炮慢得多,加上“偵察炮彈”的平均飛行速度也要比普通炮彈稍微慢一點,所以即便同時開火,“偵察炮彈”也要比主力艦投射的炮彈晚幾十秒到達,也就能夠非常及時的完成甄別工作,以便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第二輪攻擊。

    僅從火力控製的角度出發,攻擊階段的控製難度還低得多。

    因為“偵察炮彈”已經鎖定8艘美軍主力艦,加上補充偵察時獲得的第二組情報,中央計算機能夠對兩組情報進行交叉對比,從而大致斷定8艘美軍主力艦的航行狀態,特別是航行速度、方向、轉向角速度等等重要航行數據,由此估算出活動範圍,最終根據8艘美軍戰艦的活動範圍來安排炮擊。所以在安排火力數據的時候,中央計算機為8艘“秦”級主力艦平均分配了打擊任務,均向指定區域投射炮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