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零四章 戰略轉折點(3/5)

作者:閃爍字數:25570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18

    事實上,在絕大部分時候,最有效的反潛武器就是潛艇,特別是更加先進的潛艇。

    在2058年與2059年間,共和國海軍擊沉的美軍潛艇中,大約6成是被派去專門執行反潛任務的攻擊潛艇的戰果,水麵艦艇隻占2成,另外2成是反潛巡邏機的戰果。更加重要的是,在這兩年中,在印度洋上執行反潛任務的攻擊潛艇隻有32艘,數量遠遠少於反潛戰艦與反潛飛機。這也很好理解,反潛戰艦的大部分任務都是護航,即掩護船隊,而在護航行動中,反潛戰艦存在的主要價值是阻止敵潛艇發起攻擊,而不是消滅敵潛艇。也就是說,隻要能夠讓船隊在遭到攻擊前到達目的地,護航任務就算成功。受此影響,護航戰艦很少在大洋上與敵潛艇周旋,往往在驅逐了敵潛艇之後借助速度優勢主動脫離戰鬥。與之相比,反潛潛艇的任務就要直接得多。可以說,沒有一艘潛艇適合執行護航任務,絕大部分時候,執行反潛任務的潛艇都是根據情報到船隊途徑的航線上埋伏下來,等著敵潛艇出現,然後在敵潛艇偷襲船隊的時候偷襲敵潛艇。在反潛護航戰術得到完善之後,護航戰艦與反潛巡邏機還會將敵潛艇向己方潛艇設置的埋伏圈裏趕,以增大擊沉敵潛艇的幾率。由此可見,反潛潛艇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戰果,一半的功勞屬於護航戰艦與反潛巡邏機。

    問題是,不是所有潛艇都能執行反潛任務。

    說得簡單一點,隻有性能超過敵潛艇的潛艇,才有能力執行反潛任務。也就是說,隻有最先進的潛艇才適合執行反潛任務。

    在2058年與2059年,共和國海軍需要將大部分大型攻擊潛艇部署在太平洋上,配合艦隊作戰,特別是在進軍西南太平洋的時候,因為跨度太大,巡邏機與偵察機不堪使用,所以得讓潛艇去執行遠程警戒與外圍偵察任務。受此影響,直到2060年初,共和國海軍才能抽調出更多的大型攻擊潛艇去印度洋執行反潛任務。

    受此影響,戰爭期間,共和國海軍不但沒有放慢大型攻擊潛艇的建造進度,還在2059年初開工建造了新一代大型攻擊潛艇,並且在秦皇島、青島、福州與北海等地的造船廠進行批量建造。到2060年中期,這種在大戰期間建造(設計工作在大戰爆發前就開始了,隻是在大戰爆發後根據實戰情況做了調整)陸續服役。根據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到2060年底的時候,被派往印度洋執行反潛任務的大型攻擊潛艇的數量已經多達70艘,其中大部分是新一代攻擊潛艇。

    如此巨大的投入,讓共和國海軍有了更多的選擇。

    毋庸置疑,潛艇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名副其實的攻擊性武器,存在的價值就是主動發起攻擊,即便在反潛作戰中,也得積極主動的發起攻擊。事實上,潛艇並不適合用來執行護航任務,特別是掩護那些平均航速在45節以上,甚至能夠以70節的速度持續航行的快速船隊。這也很好理解,任何一種攻擊潛艇以45節以上的速度航行,不但會發出非常巨大的噪音,而且自身的聲納也無法正常工作。如此一來,在執行反潛任務的時候,大型攻擊潛艇往往會在敵艇經常出沒的海域埋伏下來。

    這種反潛戰術,讓防禦一方首次擁有了主動權。

    可以說,正是大型攻擊潛艇的加入,準確的說,是潛艇成為反潛作戰的主要力量,使得反潛作戰行動與以往的戰爭有很大的區別。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作為防禦的一方獲得了主動進攻的能力。從戰術上講,如果共和國海軍能夠投入足夠多的大型攻擊潛艇,甚至不需要部署護航艦隊,所有反潛護航戰艦都得“失業”。

    當然,在2060年底之前,共和國海軍沒法在印度洋上部署足夠多的大型攻擊潛艇。

    整個2060年,反潛護航作戰仍然以水麵艦艇、以及反潛巡邏機為主,而且大部分時候都是以伴隨式護航來對付神出鬼沒的美軍潛艇。為了削弱美軍潛艇的活動強度,共和國海軍不定期的搞了幾次重點反潛活動,其中最為卓著的一次行動發生在2060年7月份,共和國海軍出動了18艘反潛驅逐艦、54艘反潛護衛艦、300多架反潛巡邏機與數量不明的大型攻擊潛艇,以巽他海峽為中心,設置了半徑在300到800千米之間的反潛區域,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擊沉了60多艘美軍小型攻擊潛艇,使得接下來的2個月之內,美軍潛艇在印度洋上的活動強度降低了三分之二。

    看得出來,在2060年下半年,隨著到印度洋作戰的大型攻擊潛艇的數量增加,共和國海軍已經在摸索新的反潛戰術,特別是利用大型攻擊潛艇集中出擊,在敵艇頻繁出沒的海域進行圍獵的反潛戰術。

    到2061年第一季度,在印度洋上活動的大型攻擊潛艇數量突破100艘的時候,共和國海軍開始嚐試主動出擊,即讓數艘大型攻擊潛艇組成“水下艦隊”,主動前往敵艇的潛航航線上設伏,甚至到敵人的潛艇基地外設置伏擊圈,攻擊那些還沒有進入戰區,還沒有對共和國船隊構成威脅的潛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