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章 開發!開發!(1/5)

作者:劉戰英字數:52830更新時間:2023-09-27 23:41:20

    第一節 老師拜徒弟

    “取當世之道,實現從‘土’到‘洋’的轉變。”

    ——葉迪生語

    補引:1986年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像個剛剛脫離繈褓的孩子,蹣跚學走。恰在這時,國家開始了緊縮銀根,緊縮基建,加之天津市委和市政府早已申明開發區不能靠國家撥款,要自謀生計,自謀發展,那麽擺在開發區麵前的就是缺資金、缺材料、缺人才、缺經驗……請看他們在這場開墾處女地般的序曲中吟出什麽絕唱吧!——

    1988年9月23日,聲名赫赫的蛇口特區的第一交椅——袁庚來到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會一會早已神交的葉迪生。

    葉迪生聽說袁庚要來真是喜出望外,二人一見如故,極熱情地拉著袁庚的手,坦誠地說:“袁總,蛇口是中國特區開發區的先驅者,我們一開始就注意學習蛇口的經驗,袁總是我們的老師。”

    袁總謙遜一笑:“不敢當,不敢當。”葉迪生坦率地說:“天津開發區近4年的建設,使‘軟、硬’投資環境日趨完善,百餘家客商已投資建廠,建立開發區,集中興辦合資企業的優勢已顯示出來。現在也遇到了困難和壓力。首先是資金不足,影響到投資環境的加速完善;其次是人才的不足,不能滿足開發區發展的要求;再有就是商務環境的發展還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

    葉迪生這番話,顯然是喜中有憂。

    聽到這兒,袁庚接過話頭:“開始發展總是有些困難。萬事開頭難嘛。不過,你們可是開了一個好頭喲!我們早就想來了,早就聽說十幾個開發區中,天津開發區搞得不錯。你們開發4年,就形成了這樣的規模,不容易!你們是後來居上。”袁總又不無謙遜地補充道:“蛇口是彈丸之地,發展得早些,有一些成績,也有許多教訓。要看到它的不足之處,這樣意義會更大。”

    葉迪生聽之,連連頜首。

    袁庚停頓有頃,意味深長地說道:“辦開發區不僅僅是要賺多少錢,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尋找和開辟使中國工業走向世界的道路。比如你們的嘉泰公司,就是通過合資生產,利用和開發我們國內原料,生產出口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此外,辦開發區還可以使我們接觸到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新的管理經驗,通過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並學習到發達國家建設現代化的經驗。”

    葉迪生在袁庚的話裏,似乎看到開放的廣角鏡。

    袁庚離開開發區前,向葉迪生提議:“兩個區應建立一種姊妹區的關係,我們之間應該經常地走一走,多多交流情況,攜手前進。”隨後,他欣然提筆寫下,天津開發區“後來居上”4個蒼勁有力的字。

    如果追溯袁庚到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背景,那還得談談兩年前袁庚召開的一次特別會議。

    1986年8月1日,我國第一個出口工業區蛇口管委會會議室內,氣氛緊張、熱烈,這裏正在召開直屬單位助理經理以上頭頭們參加的特別會議。

    這次會議並非講述“長阪坡”的英雄戰績,而是擺“走麥城”的敗事。蛇口工業區的第一號人物袁庚首先引火燒身,亮亮嗓子高聲道:幾年前,我沒有將“顧客就是皇帝”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一起作為口號提出來,使一些同誌總是擺不好關係,從而導致今天出現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這個教訓,應該汲取。“袁老板”的豁達感動了一些“走麥城”者,紛紛主動檢討自己的失誤,並大膽的揭露了工業區直屬單位管理、服務上的陰暗麵。一位經理說,“顧客就是皇帝”要大提特提,特區是市場經濟,尤其應該響亮的提出,是顧客養活了我們,顧客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10天後,8月10日的《蛇口通訊報》不僅報道了這次會議,而且還配發了言論:“話說袁庚後悔”。文章寫道:“據說袁庚當時所以沒有亮出‘顧客就是皇帝’的牌子,是出於某種顧忌。不過話說回來,袁庚如果知道因為少提一句口號,7年後的蛇口會出現這許多不如人意的現象,恐怕當時的顧忌會被打消。看來即使精明如袁庚者,有時也會失算。”

    可是,客觀地講,袁庚這位勇敢的開拓者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人們還不會忘記當初他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時,曾承受過多麽大的壓力,若不是鄧小平同誌給予堅定性的支持,這口號很可能流產。而“顧客就是皇帝”,豈不更帶有些為“五鬥米折腰”而“奴顏卑膝”的色彩麽?那時的從上到下封閉觀念,構成了袁庚“懺悔錄”。

    但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提出了這句口號,而且更直截了當、毫無遮掩地把“顧客”二字改寫成“投資者”三字,使“投資者是帝王”成為開發區的綱領性口號之一。

    這句綱領性口號的提出者,正是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葉迪生。

    第二節 發往西方的兩份“秘密報告”

    1986年,許多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環境發生抱怨,西方駐華機構,紛紛向國內發回有關中國投資環境的評估性報告,其中某發達國家駐中國大使館為其政府提供的一份對華投資報告與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參事喬治·黎為其政府提供的報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前一份報告指出:

    海外投資沒有大量投入中國的原因在於,雖然7年來中國的投資環境有了許多改善,但比起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來還差得很遠。

    這些鄰近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南朝鮮和台灣,這幾條“小龍”,不管從他們的經濟還是從經濟合作與發展中國家角度,都是與中國構成爭投資和資金的競爭對手。

    下麵的事例說明,競爭是強烈的。

    一家美國投資者想在中國生產計算機產品,中方提出的條件是:

    (1)預先投入現金250萬美元;

    (2)由美方負責所有從美國到中國的設備技術轉運費用;

    (3)生產在一年以後才可能開始。

    這家美國投資者為這些條件嚇得止步不前,轉向香港,一周時間就達成了交易。

    (1)不用預投錢;

    (2)不用從美國運進設備技術。

    結果:隻用了3個月時間,不僅合作成功,而且產品進入了市場。

    教訓:中國要想從香港和其他競爭者那裏把海外投資吸引過來,一定要對投資環境做實質性的改善。

    ●後一份報告指出:

    天津開發區給人印象最深的特點是,管理人員年輕開明,懂得開辦經濟開發區的總的目的,他們不想通過勞動、土地、建築、房屋等輔助服務收費來榨取海外投資者的錢財。

    天津開發區的投資環境比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條件,即蛇口工業區的投資環境。也許其最好的表示為:盡管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開發區高級管理者最先對我們講的是:“我們知道我們的投資環境有許多問題,請告訴我們,美國企業需要什麽?請告訴我們,如何改善開發區。”開發區的高級管理者也是容易見到的。參觀時,商務專員由開發區總公司總經理整整陪同了兩天,和主任談了3小時。對比起來,盡管我們去深圳多次,卻很少出了外事辦的圈……

    在中國談判的困難眾所周知。但是合同簽字後又怎麽樣呢?以天津開發區為例,人們向我們講述了兩件事。其中一個是某外國投資者準備了10個問題去找管委會主任,所有10個問題都在一個半小時的會見中解決了。如一個問題是一個企業要從天津市裏遷到開發區,這位外國投資者要花16000元人民幣。主任說,很明顯,這不是開發區的責任。但他還是同意付一半的費用。

    另一個事例是:一位投資者抱怨說他需要熱能,即使是夏天,生產也要用。如果動用開發區的全部供熱係統來為這一個項目服務,顯然不太經濟。那麽,開發區管委會還是同意給這個企業建一個供熱裝置,由開發區花錢。

    講完這些事後,管委會主任引用了一個中國的諺語來表達他管理開發區的哲理:“人狠不纏,酒烈不喝”。就是說太橫的人沒人來找,酒太烈了沒人願喝。

    上述兩篇對比鮮明的報告也許仍屬於外國人的一家之言。但無獨有偶,1986年8月23日《美國之音》電台在“論中國的投資環境”節目中,也專門評論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評論說:“在中國的上海及其他地方的外商沒事幹或準備撤退的時候,天津開發區卻外商濟濟,熱烈洽談項目,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

    第三節 “開明”與“精明”公式的換算

    一走進天津開發區的辦公樓,你就會感觸到她的脈搏的跳動率。

    在接待室、談判間裏,每天都坐滿了來自海內外不同膚色的客商,各種語言交織在一起,各種信息匯集在一起,資金、技術、時間不斷地在每個人的腦子裏換算、權衡,變為一個個決策。

    開發區的首領們一致認為:辦開發區、與外國投資者打交道,一要開明,二要精明。開明往往是最大的精明。那種像土地主、土老財一樣的恨不得搾幹對方的油而後快的經營方式,是最愚蠢的、最要不得的。搞洋務,一要互惠,二要互利。所以,開發區上馬之初,“投資者是帝王”的口號誕生之前,就已先行提出“為投資者提供方便,讓投資者贏得利潤”的口號。開發區管委會嚴令所屬單位,不許搞亂漲水、電費,亂收外匯等小動作。

    如果你到天津開發區投資,便會發現從區域開發到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的管理,從項目談判到企業的建立,從政府對企業管理到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從勞工人事製度到處理勞資糾紛都有法可依。開發區公開宣布水、電、氣、熱等一切能源“全天候”。

    事實是最好的證明。一次下暴雨,高壓線被雷擊出現故障,臨時斷電,而一家生產羊毛衫的企業一批毛衫正在染整,由於供不上熱而導致染色不合標準。能源公司的領導趕到現場排險供電,並嚴格履行合同,做了賠償。外商感動地說:“開發區辦事心誠,我們放心。”

    在商店、飯店也許經常聽到“請問先生需要什麽”,而今天也成了天津開發區工作人員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了。開發區實行的“一站式”服務,使其工作效率大為提高。而為了方便初次來華的國外投資者,有專人幫助辦理從立項到領取營業執照的一切手續。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與有關部門人員都利用各種渠道直接聽取外商的意見,以求在“等一時間”就知道企業需要什麽。國際馳名的日本雅馬哈公司選定天津開發區投資25億日元建一家專門生產電子琴的企業。1990年,津沽4月,乍暖還寒,怎耐得微微春風已吹醒大地萬物生機。12日上午,新落成的天津雅馬哈公司高大廠房前,天津市市長聶璧初和雅馬哈社長川昌浩親手栽下了象征中日友好合作的雪鬆。天津雅馬哈公司開業了,天津與日本雅馬哈公司的合作將進入一個新時期。聶壁初興奮地對川昌浩說:“天津雅馬哈公司猶如出生的嬰兒,今後我們要共同培育,使之成為友好合作的典範。”其實,這個企業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一年多的時間,正是中日雙方真誠合作的結果。由開發區濱海設計所和天津市二建公司設計承建的建築麵積為16000平方米的廠房,當年設計、建成,反映了開發區的效率。川昌浩社長指著頗為壯觀的廠房對記者說,這廠房比雅馬哈母公司還像樣。今後我們整個集團都來支持天津雅馬哈發展。中日雙方要同舟共濟。投產兩個月之後,正應了這句話,企業流動資金發生了困難,開發區管委會出麵請銀行幫助解決100萬美元貸款,使企業渡過了難關。現在雅馬哈實現了年產值2億元,創利幾千萬元,成為雅馬哈在海外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

    正是開明而非死板的大企業家風範,使天津開發區充滿了活力。開發區的老總們說:“隻要項目能盡快投產,國家能盡快獲得稅收,暫時的損失根本算不了什麽。開明是最大的精明。”我們許多人卻不會撥拉開明與精明這兩個辯證的算盤珠。

    在我國,不少人以我們是“自行車王國”而津津樂道。可是開發區第一個開工合資的企業——丹華企業有限公司,也是生產自行車的,這在一些人看來似乎太不精明,“盡管他們的工藝先進一些”。但天津開發區的領導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丹麥自行車合營企業的塗漆和噴漆工藝使漆沾在自行車上如此牢,擋泥板扭曲了也不掉漆皮。這是我國自行車廠家未曾達到的。如果這個工藝用來把我國的4億輛自行車每輛產值提高僅1元人民幣,那麽,我國經濟的淨得則為4億元人民幣。”中國民族自行車工業將升級換代。所以,他們以開明的姿態盡快引進了這個項目,並以外商吃驚的速度建成投產。這是開明還是精明呢?既開明,又精明。

    開發區的首領們不僅對外國投資者如此,對內地貧困省區更是利益共享,倍加寬厚,分利於人。他們認為:沒有內地的原料和支持,開發區也不能持久。開發區甚至提供經費給寧夏回族自治區辦對外經濟幹部訓練班,並多次派團赴寧夏、新疆、內蒙古、青海,幫助這些地區在天津開發區設立原料深加工基地,其產值、利潤、稅收都歸原省區。當然,這一主張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可他們始終認為:“評價天津開發區,不能僅看那3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是否興旺,還要看它帶動了全國多大一片地域。”

    投資者是帝王,無論是富有的投資者,還是貧困的投資者,天津開發區都竭誠相待,他們以遠大的目光和優質的服務為投資者鋪設了一條開發之路。

    “投資者是帝王,項目是生命線”。正是這句口號以及伴隨它而逐漸完善的投資環境,使天津開發區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