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三章 蠶果累累(1/5)

作者:吳一舟字數:31940更新時間:2023-09-28 01:58:51

    《意林》reference_book_ids":[7161799371757980683]}],"8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8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5},"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1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5,"start_container_index":1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九章算術》reference_book_ids":[7204765966142540834,7176958861868289080]}],"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綿延數千年的蠶業,在它自身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培育了燦爛的蠶文化,這裏麵有神聖而神秘的神話傳說,有絢麗多彩的蠶花,有意味深長的蠶俗民風……與此同時,蠶文化在與蠶業相伴相隨的曆史進程中,也反過來滋潤了蠶業,推動了蠶業的進步,更多地,則在日積月累的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滋養了我們的語言、文學、藝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這便是蠶文化所結出的累累碩果,當然,這些碩果本身也成了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蠶業和蠶文化對於中華文明的貢獻還遠不止這些,本章所談的僅限於文化藝術領域。“神采篇”中還將就蠶業對社會進步的貢獻進行全方位的闡述。

    文理同輝映

    在蠶業技術與蠶文化共同發展進步的曆史進程中,對文化和藝術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在這洋洋藝海之中,其中有那麽幾瓢是別具特色的,它們不僅散發著醇厚文化芳香,同時還閃耀著科學技術的光輝。從這些作品中,你更能覺察到蠶業技術與蠶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提攜的印記,自然,它們也打通了普通百姓從文化視角了解蠶業技術和蠶文化的通道,成為後人認識和研究古代蠶業技術,尋找蠶文化發展脈絡的寶貴文獻。

    可以把這些作品定位為散發著濃濃文化氣息的技術文獻或科普讀物,雖然這種文化味也許並不是當時創作者的有意為之,但客觀上它們的確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這一點很值得當代人好好向古人學習,為什麽不能使搞技術的多一點文化涵養?為什麽不能在技術文獻裏多一點文化的味道?為什麽不能以更通俗趣味的方式來推介技術呢?

    我以現在這樣的方式來寫這樣一本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從中得到的啟發。

    首先應該重點介紹的是曆史上兩篇著名的《蠶賦》。一篇出自戰國後期的荀況,另一篇為三國西晉時楊泉所撰。這兩篇賦各具特色,一篇側重於文化,一篇側重於技術,但二者都兼具文學和技術價值,為我們準確把握古代蠶業科技的發展脈絡提供了可靠依據。

    “賦”是一種古代文體,流行於先秦兩漢時代,屬於一種文理簡明的文學體裁,往往文字不多,言簡意賅,寓理於文之中,既有文的嚴謹,又具詩的風韻。

    荀況的《蠶賦》猶如一則謎語,通過層層疊疊的比喻和設問描述了蠶的特性,最後自己揭開謎底。全文僅170字,卻準確而又栩栩如生地描寫了蠶的秉性,令今人讚歎不已。

    有物於此:兮其狀,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焉而後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屬所利,飛鳥所害。臣愚而不識,請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失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屢化而不壽者與?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冬伏而夏遊,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蠶。

    荀況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大學問家,生卒年代約在公元前300年前後,被尊為與孔子、孟子齊名的先秦儒學三大家之一。著有《荀子》,現存的有32篇。著名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就出自《勸學篇》。《蠶賦》取自於第二十六篇《賦篇》,是其中五個小篇中的一篇,原篇無題,後人名之謂《蠶賦》。

    因為“蠶”音同於殘暴的“殘”,所以這篇《蠶賦》中說它“名號不美,與暴為鄰”。蠶吐絲結繭,奉獻人類後,自己卻功成身敗;蠶蛾產卵後,人們丟棄將死的蛾子而收藏蠶卵以待來年,這些典型的蠶業生產特點,《蠶賦》中僅用“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寥寥數語就形象地概括了,而且還賦予了深刻的內涵。

    此外,從《蠶賦》中“屢化如神”、“三俯三起”、“冬伏而夏遊”、“前亂而後治”等語句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當時的蠶業水平已對蠶的變態、眠起、化性現象及吐絲特點等都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完全可以把《蠶賦》看成一篇精煉的科技文獻。

    當然,象“前亂而後治”這樣的語句是不是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哲學見解和政治見解呢?這是史學家們的事了。

    這篇《蠶賦》不但寓哲學思想於蠶的生理現象之中,準確地概括了蠶的一生以及它為人類作出的貢獻,而且還通過讚頌蠶辛勞一生的美德,含蓄地嘲諷了過著男不耕女不織的寄生生活的貴族階層,同時,也精確地闡述了蠶業科技理論。其巧妙地揉合文學、科技和思想內涵於一體的高超水平不得不令今人折服。

    楊泉的《蠶賦》則全然不同,從文學性和思想性上來看,它無法與荀況的《蠶賦》相提並論,但它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地描述了養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確切地說,楊泉的《蠶賦》更像是一篇以賦的形式寫成的蠶業生產技術要點,類似於現在專門用來輔導蠶農的技術資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