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五章 殊途同歸(1/5)

作者:吳一舟字數:24564更新時間:2023-09-28 01:58:52

    《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8675363851,688340916300362855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你會發現,蠶絲業的確是個複雜的工程。為了最終獲得絲綢,要曆經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等多個毫不相幹的程序,而每個程序又都自成一體,相當於一個完整的小產業。在千百年的蠶絲業發展過程中,盡管每個小產業的主要目標都在為最終獲得更多珍貴的絲綢而努力,但智慧的曆代中國人同時還發現,在主要目標以外還能延伸出豐富多彩的“副產品”,它們的價值同樣極具魅力,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同樣光輝燦爛,正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其實,所謂“主產品”或“副產品”都是相對的,看你把主要目標放在哪裏。過去,因為蠶絲業過於輝煌,在它的光輝下,其它相關產品都淪為“副產品”。隨著蠶絲業發展極限的臨近和社會需求的多元化,主、副產品之間的界限和地位差將會越來越小,最終形成各取所需,共同繁榮的格局。

    桑樹全身寶

    從桑樹自身的生存繁衍角度看,它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生出更多更好的種子,所以,桑椹才是它的“主產品”,但因為遠古時代寄生於它身上的一種昆蟲,完全改變了它的命運。人類抓住了桑與蠶之間這樣一種特殊關係,為了自身的目的,不但使桑樹從野生狀態變為人工栽培,還通過種種人工幹預的辦法,拚命改變桑樹的生存目的,盡量讓它多長葉而少產果。

    盡管經過數千年的人工選育和栽培形式的改造,桑樹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它原有的特性,成為為蠶絲業服務的工具,但作為一種完整的植物,它最基本的遺傳特性並沒有變,它依然有桑果、桑枝、桑根、桑皮等,該有的一樣也不少,而對蠶絲業的根本目的來說,這些都是毫無用處的。

    然而,人們並沒有就此丟棄,而是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挖掘出越來越多的潛在價值,使桑樹的價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當然,這種價值的開發多半不是從事蠶絲業的人站在“副產品”利用的立場上進行的,而是其它行業的人用他們另一種專業眼光來審視,才可能使這些“副產品”的開發領域更加廣闊,價值不“副”。

    這種現象是很值得那些正在從事蠶絲業副產品開發利用的研究者們深思的。

    還是先說說桑椹吧。

    《本草綱目》等多種醫藥典籍中都對桑椹的藥用價值和用法有詳盡的闡述,總體來說,桑椹具有補血滋陰、生津潤燥的功效,主治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須發早白、津傷口渴、血虛、便秘等病症。

    桑椹的利用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最直截了當的便是鮮食。無論是口感還是營養價值,桑椹都不遜於主流水果,孩子們更是對桑椹趨之若鶩。為解決桑椹食後嘴唇被染成紫色不太雅觀和果中桑籽影響口感的問題,現在已培育出專門適於鮮食的白色無籽果桑品種,味道更佳。

    當把桑椹作為利用的第一目標時,果桑品種便應運而生了。根據對桑椹利用的方法不同,又有多種果桑品種誕生。這些品種往往桑椹產量高、營養豐富,而桑葉產、質量則並不一定好。

    現在還培育出了果葉兩用桑品種,兼顧了兩者的關係。當蠶絲業行情好時,便以用葉為主;當桑果賣得火時,便以采果為主,通過桑樹管理方式的調節來達到目的。這便是科技的力量。

    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桑椹的利用,在北方有很多果桑品種,如馬鈴椹子、江米糕椹子、大黑椹子、棗紅椹子等等,果實大的有一寸多長,含糖量很高,單株產量高達數百斤。

    古籍中還有很多桑椹曬幹儲藏度饑荒的記載。可見桑椹在古代不但是鮮食的水果,還是扶困濟荒的“救命糧”。

    《三國誌》中記載,興平年間(公元194—195年),有個叫楊沛的新鄭縣令看到長期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就號召百姓采收桑椹,曬幹儲藏,以備饑荒。正巧,那年曹操帶了大隊人馬路過新鄭,缺乏糧草,楊沛便把收貯的大批桑椹幹獻給曹軍充作糧草,解救了曹軍的饑困。楊沛的行為深得曹操的賞識,後來受到曹操的提拔重用。

    鮮食的關鍵問題是保鮮和運輸。因為桑椹果實的特點,保鮮和運輸都比較困難,因而桑椹的加工利用便顯得更有價值。桑椹可加工成果汁、果醬、蜜餞、桑椹酒、桑椹糖等多種休閑保健食品。據說,獨聯體某地區老壽星特別多,研究的結果是那裏的人有喝桑椹汁的習慣。桑椹釀製的酒呈紫紅色,晶瑩奪目,味道甘美醇正。

    桑枝是被認為桑樹全身最沒有價值的東西,但曾經在很長一段曆史中,桑枝卻在蠶區百姓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江南傳統蠶區,因為正好是平原水網地區,很少有山,所以桑枝一直以來是最好的燃料。過去這些地區的生活燃料主要依靠稻草和桑枝。因為稻草不耐燒,所以每年春蠶後夏伐剪下的桑枝和冬季打梢修剪下來的枝梢枯樁就成了全年最主要的燃料。這些燃料不僅要保證一家人燒火做飯,同時還要確保養蠶時節的加溫之需。所以,桑枝在古代幾乎是蠶農們的生活和生產必需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