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8章 朱元璋的戒奢之心(2/3)

作者:熊召政字數:7604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7

    到了嘉靖朝,明代已進入中葉,社會上到處彌漫著腐朽的風氣。為官者為滿足一己之私,大都在‘食’、‘色’上做盡文章。因此貪墨賄賂之風,在官場上大行期道。當時,擔任山西按察使的陝西耀州人喬世寧,在其所著的《丘隅意見》中沉痛地寫道:

    今天下之民貧極矣。竊觀民所由貧者,其因有五:水旱一也;遇盜賊者二也;賦役日漸繁重三也;官吏貪墨四也;風俗侈糜五也。水旱,天也;遇盜賊,不可預謀也;賦役亦有不可已者;救時急務,惟懲貪禁奢而已。奢侈之風起於京師,吏貪始於上官。今戚裏仿大內,大家仿戚裏,眾庶仿大家,習以成風,傳式海內。故京師不禁而欲禁四方,法未有能行者也。自守令以上至於藩臬,又至於卿寺,皆遞相賄賂,以求遷補。故不禁上官而禁小臣,法未有能行者也。故諺曰:“得詔書且掛壁”。其此之謂哉。

    喬世寧的此一態度,是官場的不合諧音,但無疑是文官集團中難得的清醒者。難得可貴的是,他把天下的奢侈之俗與貪墨之風,直接歸咎於“大內”與“上官”,大內為皇帝居住之地,上官為皇帝親近之臣。他們奢侈的生活與貪墨的品質,直接導致了“天下之民貧極矣”。

    當皇帝清明的時候,大臣們不必說這種譏刺的話;當皇帝昏庸的時候,說這樣的話,輕者辱身,重則殺頭。喬世寧的名氣沒有海瑞大,但他的這番話,卻比海瑞那篇著名的批判嘉靖皇帝的奏疏早了幾年。

    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是自古不易的道理。朱元璋執政時,對身邊的大臣頗能約束,故奢侈之風不至產生。他不但不準大臣們錦衣玉食,就是對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無論是穿戴,還是婚嫁,都給予了嚴格的規定。百姓家的婦女,不準戴金手飾,不準穿綢緞,違令者嚴懲。當時有兩位南京的年輕人追求時髦,用紅布在褲腿上鑲了一道邊。街坊到官府上告,消息傳到朱元璋耳朵裏,他竟然大怒,下旨砍斷了這兩個年輕人的雙腿。不惜使用如此殘暴的手段對付老百姓,可見這位老皇帝禁奢的決心。

    但奇怪的是,在他身後,特別是明中期以後,社會上的奢侈之風,竟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官場不說,單說民間的崇侈的風俗,也演變得很快,顧起元曾在《客座贅語》中對此有記述:

    正嘉以前,南都風尚最為醇厚。薦紳以文章政事,行誼氣節為常,求田問舍之事少。而營聲利、畜伎樂者,百不一二見之……婦女以深居不露麵,治酒漿、工織紝為常,珠翠綺羅之事少,而擬飾娼妓,交結女甘媼,出入施施無異男子者,百不一二見之。

    營聲利、畜伎樂、飾娼妓這些奢華的生活,從過去的‘百不一二見之’到隆慶、萬曆年間的習以為常,可見社會的風氣已是江河日下。然而誠如喬世寧所說,單禁民間的奢華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一切淫糜的作風,卻是從‘大內’與‘上官’那裏開始。嘉靖早期,著名的理學家湛甘泉在南京為官時,曾下令禁止市民在酒樓中吃整條的大魚,晚上嫖娼者,也被課以重罰。其結果是愈禁愈烈,湛先生隻落得一聲哀歎“世風不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