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0章 宦官是政治的毒瘤(2/4)

作者:熊召政字數:9480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8

    太監都是被閹之人,屬“刑餘之人”。由科舉步入仕途的讀書人,曆來瞧不起太監,稱他們為“閹豎”。豎是小人的意思,這個詞用得很準確。由於生理上的缺陷而導致心理上的變態,幾乎是太監的通病。

    太監之製,始於漢朝。讓被閹之人在皇城內服務,不至於發生宮闈之亂,是此舉的初衷。但曆朝曆代宦官的數量,都沒有超過明代。據正德十六年工部呈上的一道奏折記載:“內侍巾、帽、靴、鞋,合用綜絲紗線皮帳等料,成化間二十餘萬,弘治間三十餘萬,正德八九年增至四十六萬,今至七十二萬。”從這個用銀數字看,明朝宦官的數量,一直是上升的趨勢。在東漢的永平年間,皇帝始定宦官人數:中常侍四人,小黃門十人。和帝之後,增至中常侍十人,小黃門二十人。由此可見,宦官在漢朝,一直是個很小的數目。到了唐代,宦官數量大增,據記載,唐中宗時內宮宦侍約有三千餘人,但衣紫者不多,所謂衣紫者,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宦官中很少有人穿紫衣,可見其普遍待遇都不高。唐太宗曾有旨,太監官位不立三品,也就是說在太監中不能選拔高級幹部。但這個旨意,卻被他的後代打破。唐玄宗的天寶年間,太監中穿黃衣的人有三千人,穿紫衣的也超過了千人。其中有不少“稱旨”者,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稱職的人,都官拜三品,可以“列戟於門”,和朝中大臣平起平坐了。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宦官便是高力士。到了宋朝,又將宦官數額大幅裁減,宋太祖時定額一百八十人,到了宋孝宗時增額至二百人,後又增至二百五十人。終宋一朝,宦官的數目,也沒有恢複到唐朝天寶年間的水平。

    朱元璋開國之後,由於對宦官的警惕,其所用數目,比宋朝更有減少。洪武二年,內宦多種職掌總額隻有六十人,幾乎恢複到漢代的水準。但自永樂一朝開始,宦官數額就開始大幅增加,經成化、弘治、正德三個朝代的急劇膨脹,宦官的總數已經過萬。正德之後,直到明朝滅亡,宦官的數目一直維持在這個水麵之上。

    與龐大的宦官數目相對應的,是宦官機構的不斷增設與擴充。正德年間,內廷中宦官機構已有了二十四個監局。這些監局中提供的有品級的職位不下千種。各監局負責人稱為掌印,掛五品銜。總管二十四個監局的,稱為司禮監。司禮監的負責人即掌印太監,屬大內主管。與外廷之內閣對舉,被人們稱為內相。明人筆記中,常有“宮府之間”這句話,宮,指的就是司禮監。府,即政府的意思,指的是內閣。司禮監與內閣,是替皇帝辦事的兩個最重要的衙門。

    考諸明朝曆代,宦官幹政為禍,當從成化年間開台。太監汪直深得孝宗信任,一些外廷官員想得到升遷的機會,往往走汪直的路子。隻要汪直肯在孝宗麵前美言,則此人官運立刻享通。由此一來,那些想走終南捷徑的人,莫不以結識汪直為榮,這樣一來就抬高了汪直的身價,也給汪直的弄權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