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和路雪大事記】(1/5)

作者:白露字數:20368更新時間:2023-09-28 10:54:55

    1993年,英荷聯合利華集團在中國創辦獨資企業和路雪(中國)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8億美元,總部與第一家工廠設在北京。

    1994年初夏,和路雪在上海實施“冰櫃戰略”,並逐漸將此模式遍布全國。

    1996年,聯合利華集團在江蘇太倉成立了第二家和路雪工廠。而後,聯合利華集團在廣州建成一個大型冷藏庫,完成了對中國富裕地區的市場架構。

    1998年,和路雪掀起冰淇淋價格大戰。

    1999年初,公司收購了華東和華南市場的日本知名品牌蔓登琳冰淇淋。

    2001年3月,和路雪的第一家冰吧在北京王府井的東方廣場開業,此後又有4家冰吧在上海開張。

    2002年,和路雪向銀行提交的報表顯示,和路雪公司經營9年來,已經虧損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億元左右。

    2002年,和路雪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0%,並首次實現在華贏利。

    2003年3月,和路雪將品牌標識(Logo)改為紅色主調。

    2003年,在“非典”的衝擊下,和路雪再次陷入虧損的泥潭。

    【後續觀察】冰淇淋“越來越殘酷”

    據統計,世界第一大冰淇淋消費國美國年人均消費冰淇淋23公斤、澳大利亞為17公斤、瑞典為16公斤、日本為11公斤,而中國年人均消費量僅為1.7公斤(2007年),盡管中國冰淇淋市場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每年約10%的速度在遞增,但市場潛力依然巨大。中國冰淇淋市場對許多國際品牌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再加上2007、2008年中國乳業原材料成本上漲,國內乳製品企業也加大了在冰淇淋市場的進軍力度。擁有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全國免檢產品三塊國字號金牌,2008年又成為中國國家遊泳隊戰略合作夥伴的祐康冰淇淋宣稱今年要“衝擊全國前三甲”。

    和路雪2008年要麵對的是一個更加殘酷的冰淇淋市場。

    2008年,伊利以巧樂滋臻品係列作為主打,舉辦了“伊利冰淇淋戰略發布會”,並將產品價格提升,目標直指中高端市場。蒙牛也高調舉辦冰淇淋新品發布會,力推“隨便”係列產品。伊利、蒙牛高調推廣各自的冰淇淋新品,布局冰淇淋中高端市場的態勢已經十分明顯。對於伊利而言,布局冰淇淋市場將是其2008年整體戰略的重要部分,而巧樂滋作為2007年頗受好評的產品被伊利賦予眾望,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如果說2007年是巧樂滋的品牌騰飛年,那麽2008年隨著巧樂滋的戰略升級,隨著奧運會產品活動的推出,巧樂滋將成為‘中國製造’的代表品牌繼續彰顯中國冰品的強大市場影響力。”

    由此可見,伊利希望由奧讚、推廣奧運等活動帶來正麵的企業形象和“奧運品質”的核心定位在冰淇淋產品中能由“巧樂滋”這一品牌繼承,由此達到企業品牌價值與產品品牌價值的統一和相互支持,隨著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產品品牌的潛在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由此可見,伊利布局冰淇淋中高端市場不但是贏利的需要,也是企業發展、品牌價值提升的必然結果。相比之下,蒙牛衝擊冰淇淋市場則更多的是改變自身贏利結構的考慮了。蒙牛公布的2007年全年業績中,液體奶業務收入一枝獨秀,占公司總收入的89.8%,由此可見蒙牛的200億收入中,幾乎近90%都是由液態奶業創造的。但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蒙牛液體奶方麵的贏利增長速度將明顯放慢。因此,為了實現未來贏利的持續、穩定增長,蒙牛必須改變現有的贏利結構,衝擊冰淇淋市場無疑是一舉多得的明智選擇。

    麵對伊利、蒙牛的來勢洶洶,外資品牌雀巢積極作出反應。收購了美國第三大冰淇淋企業德雷爾,一舉超越了聯合利華晉升為全球最大的冰淇淋品牌的雀巢公司,2008年在廣州建設了號稱亞洲最大的冰淇淋工廠。由此可見,雀巢對中國的冰激淩市場充滿信心。哈根達斯、美國DQ、意大利百吉樂、美國31、凱菲冰淇淋等國際冰淇淋連鎖品牌積極進入中國市場。股神沃倫·巴菲特控股集團旗下的DQ冰淇淋連鎖店大肆擴張,馬不停蹄地在中國開出上百家門店。DQ全球首席執行官還宣布將加速擴張,爭取未來幾年以年增50家門店速度發展,期望到5年後,使中國成為“DQ”品牌最大的國際市場。

    富士:山雨欲來風滿樓

    2003年10月29日晴朗的下午,伊士曼柯達公司CEO鄧凱達踏著紅地毯,步入北京人民大會堂河北廳人聲鼎沸的會場,這位遠道而來的CEO,精神抖擻、笑容滿麵,與樂凱集團公司總經理杜昌燾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時刻,這是柯達期待了10年的結局,與樂凱的攜手,表示柯達與中國觀光業“全行業合資計劃”的成功完成,表明柯達在東方的戰略正逼近其頂點。

    這時,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失意的角色,那就是富士。

    在中國感光市場上,有三種顏色深入人們的內心,即黃色、紅色與綠色。黃色代表著美國的品牌柯達,紅色代表著我國本土感光品牌樂凱,綠色則代表日本的品牌富士。曾經,富士一度稱霸中國感光市場,市場占有率達到70%~80%,“富士綠”似乎成了膠卷業的標誌色。這一切隨著1998年的那場博弈而結束,富士轉而走上了一段艱難之旅,繼而鋌而走險,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