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章 給自己的語言加點溫度(3/5)

作者:王迪字數:32596更新時間:2023-09-30 19:48:47

    傷害人、侮辱人的語言是冰冷的。生活中,或許你也受過冰冷語言的傷害吧?如果你是戴著眼鏡的男孩,有人會喊你“四眼”;如果你是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孩,有人會叫你“豆包”。聽到類似的話,相信你一定會很難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你不願意聽這些話,那麽請你一定不要對別人說這些冷冰冰的話了!

    溫暖的語言,恰似一陣春風,能吹走心中的陰霾;溫暖的語言,猶如一杯熱茶,能撫慰受傷的心靈。而冰冷的語言,卻像一把尖刀,能損傷人的尊嚴;猶如一根木棒,能打擊人的自信。

    社會造就了人們的話語內容,時代造就了說話的態度和心情。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缺少溫暖,尤其是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情越來越淡的今天,誰又不缺少陽光和溫暖呢?

    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缺少溫暖,心都是涼涼的,所以大多數人一開口就是冷冰冰的話語,如見到路邊的乞丐向你乞討,可能會冷叱一聲“滾開!”見到別人投資失敗了,有人可能會幸災樂禍地說:“自討的。”見到同事業績大增,有人會憤憤不平道:“這沒什麽了不起。”

    然而,若將身份換過來,我們成了那個意外的失敗者、傷心者,或是成功者,我們內心深處也會期待著身邊的人能說上幾句溫暖的話、陽光的話、正麵的話、鼓勵的話,而不是冷冰冰的話。

    人都是有弱點的人,誰都希望從他人口中得到欣賞和鼓勵,誰都想從他人那裏得到尊嚴和麵子,誰都想從別人那裏得到溫暖與關愛。

    不要看陽光如此燦爛,其實絕大多數人心中都缺少陽光的溫暖,人們都在孤獨地趕路,誰都很少聽到同路人的溫暖語句,哪怕是一句也行,也能伴隨著他們度過心中的冬天,也能不斷地溫熱他們的心田。

    因此,每當我們要講冷冰冰的話時,應該用心升一下溫後再講出來。冬天誰都不願意吃沒加熱的冷麵包,誰都願意吃微波爐中加熱了的麵包,因為這種麵包聞起來香噴噴的,吃起來很柔軟,很容易消化,拿在手中也能暖到心裏。

    假如人人都能將冷話加熱後說出來,假如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那麽,這個世界就會有點人情味,不然,就是人間地獄,冷風颼颼。

    與朋友交流,說話不能太冷酷,要讓人感覺有親切感,那麽別人才會願意與你交流,願意與你增進感情。否則隻會拉開彼此間的距離。如:“嗨!穿得這麽漂亮幹什麽?要迷死人啊!”這句恭維話就比“哼!不必穿得古裏古怪招眼”要親切得多。

    總之,我們平時最好用點語言加溫術。

    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一個小村莊裏,住著許多傳教士。因為種種原因,小村莊裏的村民們並不喜歡他們,其中一個叫米勒的青年還粗魯地嘲弄他們,然而,有個叫西蒙的傳教士並不在意村民們的看法,始終對人彬彬有禮。每天清晨,他在村口遇見米勒時,總會熱情地說,“早安,米勒先生。”一開始,米勒並不理睬他,但日複一日,米勒終於被西蒙的熱情和笑容感染了,也舉了舉帽子,笑著回答:“早安,西蒙先生。”

    後來,米勒被納粹征去當兵了。幾年後,法西斯的鐵蹄踏上了這個小村莊,所有的傳教士被驅趕到村前的廣場上,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發落,指揮官手中的棍子指向左邊,這個人必死無疑,而指揮官手中的棍子指向右邊,則這個人還有生還的可能。輪到西蒙了,他顫抖著走上前去。但當他看到指揮官時,下意識地說了一句:“早安!”令西蒙吃驚的是,那個指揮官居然就是米勒。聽到這句問候,米勒冷酷無情的眼睛突然閃動了一下。隨後,米勒便平靜地回答道:“早安,西蒙先生。”接著,他舉起了指揮棒對西蒙說了兩個生死攸關的字:“右邊!”

    一句溫暖的問候語,喚醒了米勒的靈魂;一句樸實的禮貌話,挽救了傳教士的性命。

    今天,我們應該提高自身素質,與髒話、粗話說“再見”,用文明和尊重給語言加溫,讓溫暖的語言圍繞在我們身邊。到那時,你會驚奇地發現,你送給別人的或許僅僅是幾個“您好”“謝謝”“對不起”,但別人還給你的卻是一臉的笑意,滿身的溫暖。尊重他人,文明用語,給語言加溫,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文明。

    給語言加點溫,讓生活更愜意些;給自己一些溫暖的語言,讓生活更純淨些;給別人一些溫暖的語言,讓生活更和諧些!

    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重

    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輕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讀書時,小林曾在美國的一家快餐店打工。剛上班不久,他對工作的程序還不熟練,錯把一小包糖當作奶精給了一個女客人。

    因為他一個小小的疏忽,使得這位女客人非常生氣。也許是因為她正在減肥,或者是剛失戀,她當著所有客人的麵大聲對小林咆哮,簡直把那包糖當成毒藥:“你幹什麽給我糖?難道還嫌我不夠胖?”

    那時的小林初來乍到,完全不懂減肥對美國人來說是一件多麽沉重的事,呆呆愣在那裏,不知所措。

    快餐店的女經理聞聲而來,沉著冷靜地麵對這一切,在小林耳邊輕輕地說:“如果我是你,我會馬上道歉,並且把她要的東西快點給她。”

    小林照經理的吩咐做,致上最誠摯的歉意。那位客人有了台階下,數落了幾聲就放過他了。

    闖下這個大禍,小林忐忑不安地等著經理出來數落他。沒想到經理隻是過來對他說:“如果我是你,我會在下班後把這些東西認認真真熟悉一下,以後就不會再拿錯了。”

    不知道為什麽,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然使小林非常感動,好像聽到的是一位朋友的意見,而不是上司的命令,他有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

    後來,可能他比較幸運,無論他在學校上課,在其他地方打工,不管是老師也好,老板也好,他們明明是提出不同意見,明明是在批評哪裏不好,他們都不會說:“你怎麽能這麽做?”“你以後不能再這麽做!”而是用委婉的口氣說:“如果我是你,我大概會……”

    這種交談方式使小林完全不感到難堪,不感到沮喪,取而代之的是一點溫暖和幾許鼓勵。

    隻是多了那麽幾個字,一下子就站到了對方的立場。大家站在同一陣線,每個人都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哪裏還會有什麽不滿的情緒?更別說會造成什麽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代溝了!

    小林時常想:“真奇怪,怎麽我碰到的老外就這麽會做人?他們真懂得說話的藝術,可以把話講到人的心坎裏。”後來,他發現他們之所以會如此說話,是因為他們打從心底裏這麽想。

    當你真正尊重別人,你說出來的話也會像沾了蜂蜜一樣甜,而且你所沾的是天然的蜂蜜。

    有一次,小林去一個美國演員家做清潔工。這個演員不是什麽大明星,但是也位於金字塔的中上層,當女主人交代完他所該做的工作,突然對他說:“請問我能夠吸煙嗎?”

    小林吃了一驚,結結巴巴的回答:“你……你是在問我?”

    她笑著說:“是啊!我想抽根煙,可以嗎?”

    “這是你的家呀!怎麽抽煙還要經過我的同意?”

    “我吸煙會妨礙到你,當然應該要得到你允許。”她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在小林點頭之後,她才拿起煙,把它點燃。

    那天,小林發呆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一個人在自己家裏抽煙,還要溫文儒雅地征求清潔工的同意,真是匪夷所思!更何況這位清潔工還不是本地人,根本不可能會有什麽沽名釣譽的嫌疑。

    小林不得不承認,在她征詢他同意的那一刻,他是相當高興的。盡管他當時隻是一個清潔工,還是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仍然有自己不被侵害的權利;因為尊重,他並不比任何人矮一截。

    “人必重人而後人重之。”

    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禮遇,先問問你自己付出了多少。你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同樣的,也沒有任何人比你矮一截。

    所以,我們要學習打從心底去尊重別人。這話不隻是要說給別人聽,更重要的是要說給自己聽。

    說話要打好“感情牌”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其實就是感情的交流、心靈的碰撞。如果你能用語言觸碰到對方心中最敏感、最脆弱的情感之弦,衝破對方的感情閘門時,還有什麽事情辦不到呢?即使是再固執的人,也會被情所感染。親情、友情、愛情,無不觸及人們的心靈。在說服他人的時候,恰當地打好“感情牌”,可以巧妙取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