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章 死而複生,絕無偶然(2/5)

作者:溫暖字數:38942更新時間:2023-09-30 22:26:47

    “上海健特”的辦公室裏,有一麵牆幾乎貼滿了中國和世界地圖。他還是喜歡碩大的辦公桌,桌前矗立著一麵幾乎垂地的大五星紅旗。書櫃的玻璃中夾著一張車翻溝裏的照片,仿佛是在提醒著他,謹慎最重要,欲速則不達。

    他向記者表示,巨人的倒塌,是頭腦發熱的結果,從化妝品、房地產、保健品,直到服裝,他什麽都想“插一腳”,結果巨人負債累累,被拖垮了。這幾年,他一直把國家領導人對他們這代人的期望記在心裏。欠老百姓的錢,使他總被一種負罪感困擾,這幾年之所以隱姓埋名、銷聲匿跡,也是為了擺脫種種追債導致的製約和幹擾,以便給自己的二次創業創造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環境。

    他說,自己沒有想到能在上海重新站起來,所以感謝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讓他可以專心致誌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他的話,是發自肺腑的。

    當初他撤離珠海,來到蘇南地區,就是為了上海充滿吸引力的廣闊市場。一些朋友們和專家要他來上海創業,給了他很多鼓勵,也幫他做過一些分析,他便有了東進上海的勇氣。

    初入上海時,健特公司的規模很小,隻有30多名員工。可是,上海政府卻不因健特公司勢單力孤、沒有本地根基而帶著有色眼鏡看他。相反,政府關心、引導、積極扶持了健特。可以說,腦白金在半年之內能做到23億元的銷售額,與上海市政府提供的熱心幫助密不可分。

    在上海,健特公司從“兩間房裏鬧革命”,發展到擁有32個子公司和197個辦事機構,在全國216個城市都有營銷網絡的大型民營企業,史玉柱感慨道:上海確實是臥虎藏龍之地,是中國最大也是最好的開拓事業和投資的場所。

    他想起自己在1997年1月20寫的日記,上麵隻有四個字:天亡我也!

    當天,他把巨人集團中層以上幹部召集在黃山腳下的太平鎮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讓眾人“向他開炮”,就是想製止已經隱現的危機苗頭。

    他試圖力挽狂瀾,不想卻中了媒體的埋伏。就在那天下午,正在會場中開“批鬥會”的他,接過一份來自珠海的傳真,頓時神色大變。次日,深圳《投資導報》頭版赫然印著9個大黑體字:“巨人”史玉柱深陷重圍。5000字的文章闡發的主題是:集團資產被法院查封、職工3個月未領工資,巨人已達破產邊緣。

    他頓時感到腦子裏一片空白,沒敢給別人看。他知道,媒體的報道將引起火山爆發和海嘯般等一係列連鎖反應,那時的他,內心的焦慮和悲壯交織在一起,備受煎熬。

    他回憶起當年攀登珠穆朗瑪峰時的情景,感慨萬千。他需要一個能讓他安心想一想以後的路究竟應該怎麽走的地方,所以想到了令他向往已久的雪域天國。他的目標是爬到珠峰海拔6000多米的營地。可是因為兜裏沒錢,什麽都玩不轉。為了省800元的導遊費,不敢要向導,結果迷了路。氧氣吸光了,體力透支也很嚴重,他慌不擇路,眼前一黑便倒了下去,絕望的他對同行的人說:你們走吧!

    可是,他問自己,如果一死了之,老百姓的錢怎麽辦?巨人怎麽辦?同行的人把氧氣遞過來,他手哆嗦著,連把吸管插進牛奶盒的力氣都沒有了。最終,同行者跟他一起摸回營地,真可謂九死一生!

    禍不單行,下山之後,他們又遭遇了泥石流,人剛從車裏撤出來,整台車就被吞沒了。

    經曆了這樣的生死洗禮,史玉柱想開了。

    已經跌落穀底了,兩邊都是山,總得攀上去才有生路。他遞交過破產程序,可是又要了回來。他總覺得,隻要給他一點時間,一定能賺到錢還債。

    當江陰的一個居委會會議在一條小巷裏召開,一群老頭老太太稱讚免費贈送的腦白金效果如何好的時候,他心裏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說:“那真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當時就有預感,我們的產品一定能做大。”

    此時在上海氣派的辦公室裏坐著的他,怎能不感謝上海政府對他的支持和幫助呢?而且失敗的經曆也讓他變得更加謹慎和成熟。他說:“自從‘三大戰役’失敗後,我就養成一個習慣,誰消費我的產品,我就要把他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

    他的謹慎,他的信譽,使得公眾對他的信任度始終很高,以至於外界傳出什麽對他不利的“緋聞”,都有不少網友肯為他辯解。

    史玉柱和巨人集團在上海算是紮了根。1999年8月,他初來上海時,曾笑言“我們開始流浪生活”。2001年時,他再也不是那個“流浪者”了。他總結說,珠江三角洲更適合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上海更適合大中型企業的發展。

    上海和廣東一樣,都有講遊戲規則的媒體,規則意識很強。在其他地方做企業,很可能受到小報等小媒體的騷擾。每個月會有記者來拉廣告,平均四五次,如果你不登,那對不起,就寫文章說你的產品如何不好。

    有一個搞電器的朋友對史玉柱說,若他拒絕登廣告,其產品裏的變壓器就成了隨時能爆炸的炸彈。可是,這種媒體在廣東和上海這樣的開放地帶,卻一個也找不到。因此在上海做企業,給了史玉柱一種安全感。

    史玉柱感到,上海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市民,規則感都很強;上海企業的職工也很講職業道德,按規則辦事;上海有發達的金融業和高素質的人才,這同曆史、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都有關。

    而且上海的政策也適合企業發展,能全部兌現招商引資的條件。史玉柱1999年來上海時政府答應但沒有形成書麵文件的承諾,在2001年時全部兌現了。稅收政策也比其他地方優惠,而且能落實。

    這正是史玉柱幹大事業的絕佳舞台。他由衷地感謝上海,也向外界積極宣傳上海的優惠政策,為上海經濟的發展出一份力。

    2011年1月19日,國務院批準建設“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基本形成“一區十二園”,總規劃麵積為29068平方公裏,集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於一體。史玉柱作為巨人網絡集團董事長,加盟張江高科,成為獨立董事之一,參與上海的高科技經濟建設。

    謀而後定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史玉柱創業和打天下的道路上,不可能沒有謀士們的指點和幫扶。當然,謀士不具有史玉柱的魄力和膽量,不能將自己的滿腹經綸化為真正的執行力。而兩者的有機結合,便會產生絕佳的效果。何學林,就是史玉柱身邊的一個上等謀士。

    在巨人大廈倒塌的最後階段,深圳《投資導報》報道了7個分公司經理和一個副總裁攜款潛逃的事情,還揭露了巨人集團開發保健品花了上億元學費的內幕。這年冬天的黃山會議,史玉柱本來是召集各路諸侯商議融資的問題,但由於媒體披露的席卷之勢,原定3天的會議不得不提前結束。他帶領一班人馬黯然離開黃山,趕往杭州,卻仍沒能阻住媒體報道的寒流。

    現代傳媒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當總部辦公樓被拍賣用來還債,法院凍結了巨人的銀行賬戶時,史玉柱頓覺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了。

    勝者王敗者寇。史玉柱落難,社會上的議論紛繁複雜,說什麽的都有。以前他是一個典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中國富豪。此刻一切耀眼的光環都已褪去,指責之聲鋪天蓋地,幸災樂禍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人們紛紛指責他是笨蛋、罪人,以前的一切優點都被說成了缺點。

    有人說他不該做保健品、不該搞房地產,說他廣告做得太多,吹破了牛皮,說他性格有問題,知識分子還是不適合經商,甚至還對他進行人身攻擊,說他純粹是騙子,應該抓起來。所有人都認為他徹底完蛋了,誰也想不到他會東山再起。

    麵對這樣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史玉柱感到十分迷茫,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四處寫檢查,也暗中奔走,討教於人,希望得到東山再起的良策。他到北京找段永基和柳傳誌請教,但是沒有找到答案,又到濟南找吳炳新,不久之後吳炳新的三株都倒閉了,哪有什麽良策給他?他感到不寒而栗,非常失望。

    這時,有一個叫何學林的人走進了史玉柱的視線。他是一個財團的資本運作經理,曾給巨人寫過一份策劃報告,公開發表在一個雜誌上,而隨著巨人集團的倒閉,這份報告也引起了轟動。史玉柱注意到了何學林,希望他能為巨人提供進一步策劃。

    1997年10月,史玉柱邀何學林乘飛機到珠海,秘密商量挽救巨人的辦法。何學林給他提出的第一個方案就是:找一個財團做巨人的東家,也就是收購。想被收購已經不能依靠有形資產抵押貸款,一般的參股經營也由於巨人集團名譽不佳而不可能實施。不過,“巨人”兩個字是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品牌力量在中國無人能出其右。

    何學林這個謀士,為史玉柱設計了零成本收購方案,即收購方不需要出資,而是直接接收巨人的所有資產,承擔所有負債。史玉柱本人占有49%的股份,收購方占51%的股份。當巨人歸收購人所有之後,收購人再投入啟動資本,讓巨人重啟,斷裂的資金鏈條就可以被重新接續。

    而以史玉柱本人的才幹和其經曆的失敗教訓,還有巨人品牌累積的無形資產,收購者可以得到種種好處。同時,收購的事實,又可以借助巨人倒台這件事的轟動效應產生更大的新聞效果。史玉柱可以得到資金補充,按持有的49%股份得到分紅。如果想再開辟戰場以圖做大,手裏有了分紅的錢,到時也為時不晚。收購方由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大大提高本公司無形資產的價值。經過收購後的一係列良性運作,巨人的品牌也能得到拯救,從而起死回生。

    按理說,這是個絕妙的辦法。然而,何學林的話沒有打動史玉柱,因為他不願意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歸入別人的口袋。他隻是想把巨人大廈從巨人集團本身擺脫出去,隻想出讓巨人大廈的那部分股份。他考慮,隻要巨人大廈能盤活,何愁保不住巨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