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重文輕武的後果,突然來襲的結果(2/3)

作者:智者飛龍字數:7526更新時間:2021-05-02 06:20:36

    不過下放財權是一把雙刃劍,武將統軍與財政權合一,雖然可以增加軍隊靈活性,增強戰鬥力,但也會大大增加武將造反的概率,沒有錢,武將造反就沒有底氣,有了錢,什麽不敢?

    曆數那些比較大的造反,比如安史之亂,那就是因為中央下放了財權,軍餉是將領發的,士兵對將領非常擁護,這才敢造反,不然像鍾會,可能先被自己部下給幹掉了。

    宋朝有鑒於唐末五代的軍隊政變(多的數不過來),推行了一場全麵的弱軍行動,什麽以文治武、財權分離、下屬限製等等,徹底滅了將領反叛的苗頭,之後的朝代沿而用之,並進行改進,所以宋朝以後,武將造反就很少了,成功的幾乎沒有,更多的是嘩變,如苗劉兵變。

    從安史之亂開始,直到大宋王朝正式建立,這期間兩百多年的時間,中華大地上經曆了無數次戰亂和政權更迭,一個又一個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台,世道之混亂為中國曆史上所少有,所造成的傷亡和破壞也是驚人的。

    支撐這種毀滅性的混亂背後,是武人集團權力的極度膨脹。

    而身為武人權力集團中的一員、又經曆過這種混亂的宋太祖趙匡胤,便決心要終結掉這種混亂。

    實際上,趙匡胤對武人集團心態是矛盾的:

    一方麵,他毫無疑問是武人集團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依靠家族軍功起步、又倚靠自己的武將班底成功奪取皇位建立大宋;

    另一方麵,他身在其中,也深知武人集團的破壞性和不穩定性。正如他與開國宰相趙普說過:“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使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的一個夜晚,在東京汴梁城,趙匡胤召集自己的大將們一起喝酒,席間,宋太祖向大將們表示,自己雖然貴為皇帝、卻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樂。諸將忙問其故,趙匡胤說:“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在太祖皇帝的瘋狂暗示之下,大將們於次日上書請求罷免禁軍職位、解除兵權,被厚賞之後退休回家。雖然這些人日後還有機會隨駕出征、擔任地方職位,但已經沒有了可以左右時局的軍事力量了。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到此,宋太祖是否就終結掉了五代以來武人權勢膨脹的問題呢?

    顯然沒有。

    如果一次宴席,就能讓困擾中國兩百多年的疑難雜症解除,讓千千萬萬的武人階級放下自身利益,甘心做被統治的一員,那皇帝豈不是太好做了?

    實際上,解除親信大將的兵權,隻是宋初“削藩”計劃的一部分而已。

    正如在杯酒釋兵權的宴會上,趙匡胤說自己寧願當一名節度使而不是皇帝,便表達了節度使職權已經近似皇帝的事實。這便是宋初麵臨的武將困境,即武將藩鎮權力的過度膨脹。

    從唐朝中期開始,因為戰爭從邊疆延伸到了內地,因此唐玄宗所設立的藩鎮也從邊疆一路設置到了內地。這些藩鎮的節度使們不僅對軍隊有絕對的領導權,而且其轄區內如財政、民政、貿易等控製權,均是獨立領導,因此在地方上做一個節度使,就如同到了一個獨立王國做土皇帝。彼時中央政權對於藩鎮將領的統治,就如同春秋時代周天子對諸侯的統治,極不穩固。

    而藩鎮內部,不穩定性依舊存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