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785.明玨姐和國漫(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300更新時間:2019-11-01 22:54:22

    不管其他人是不是承認,但事實就是那樣客觀存在的。

    就說漫畫吧,漫畫,是,最早是扶桑那邊提出來的,但這個體裁,是不是從華夏這邊流傳過去的呢?

    經曆了5000年積澱的華夏文明,在不斷發展、更新的同時,那似乎早已塵埃落定的古代文化內容也不斷被挖掘出新的礦藏,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驚喜,國產漫畫亦然。

    雖然自上古到明清時期,漫畫的名稱仍未確定,但若以漫畫諷刺和幽默的藝術特點來看,就能發現華夏古代早已有具備漫畫特征的藝術珍品了。

    例如,從漢代石刻畫像《夏桀》到五代十國出現的第一位諷刺繪畫家石恪的《玉皇朝會圖》,再到明清時期明憲宗的畫作《一團和氣圖》、羅兩峰的《鬼趣圖》等,不論是內容或形式,都早已蘊藏著形象誇張、寓意深刻的漫畫特點,也表現了鮮明的華夏文明特色。

    另外,我國古代的傳統水墨畫中,如明末八大山人朱耷單葉荷所表現的孤寂、懷才不遇的心境寄寓,清揚州八怪在畫作中敢於蔑視古人、挑戰傳統的率真,如石濤就以“苦瓜和尚”自比,這些文人寫意畫反映了作者憤世嫉俗的生活態度、強烈的個性及內心的情致,其隱含的暗示、以諷刺為目的的風格,都具有漫畫的特征。雖然它們與現代意義上的漫畫仍有一定的差距,但確實從中可見古代漫畫發展的端倪。

    我國古代“漫畫”中體現為“鑒戒”作用的諷喻特色,也由於朝代的更迭,社會製度的變遷而多有變化。

    如從漢代到五代十國的封建社會鼎盛時期,講求氣勢的雕塑風格和以線條為造型骨幹的繪畫語言已基本確立,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也日臻純熟,藝術的發展影響了統治者的文化政策,這時較開放的文化氛圍容許了繪畫創作中的諷喻較為尖銳和直接;到五胡亂華至唐代統一的幾百年間,再至元代的華夷交位,加上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政權而不惜打壓文化藝術的表達自由,造成士人從政熱情的冷卻,繪畫創作轉而成為文人畫家抒發個人性情、抒寫胸臆的手段。

    因此,隱居、淡泊塵世的題材屢見不鮮,畫家在創作中側重強調對事物神韻的體悟與表達,以及文化修養的體現,致使宋元明繪畫創作中的諷刺意味更加隱諱。

    後至清末政權的腐敗及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浪潮,更促使“漫畫”破天荒地鋪天蓋地而來。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強詞奪理,但事實上不是如此嗎?扶桑漫畫的起源,難道不是從《本草綱目》中得到的靈感嗎?說一句起源,有什麽問題嗎?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扶桑這個民族的文化,裏麵也有大部分是繼承於古代華夏的,時至今日,扶桑街頭巷尾也到處都是漢字,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我國漫畫的特色之處在於,其本身是孕育於悠久而厚重的曆史,以及繪畫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至清末民初嶄露頭角的。隨著報刊的出現,漫畫直觀的諷刺及對社會政權的辛辣批判內容,成為一種特殊的“武器”而發展為一獨立的畫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