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800.文化(1/4)

作者:老眼兒字數:9008更新時間:2019-11-01 22:54:27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在華夏,基本上算是老百姓人盡皆知的一句話了。

    從這裏也能看出“吃”,對於華夏人的重要性。並不僅僅隻是果腹,華夏的老百姓,從古代開始,就一直在追求食物的美。

    甚至於,“吃”在這個國度已經不僅僅隻是吃了,而是具備了文化的要素。

    華夏飲食文化說白了,就是有著長遠曆史,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在華夏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華夏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華夏飲食文化。從外延看,華夏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稱得上是異彩紛呈。

    周方遠他們今天所享用的臨安菜,說實話啊,不存在褒貶一說——也是近現代才開始出現的。或者說的更加嚴謹一些,是近二十年才逐漸總結完成的。雖然它本就屬於浙省菜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此之前,它一直是散亂的,沒有體係的。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這才一點點總結出來的。

    菜是好菜,味道也好,賣相也好,但若要真正放到這個飲食大國裏的話,臨安菜,說實話,基本上還是弟弟級別的。

    遠了不說,就說大家公認的八大菜係——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哪一個不是名聲顯赫,從古時就流傳下來的?臨安菜,充其量也隻是浙的一部分而已。

    菜係是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麵,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係,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並為社會所公認的華夏飲食的菜肴流派。

    在我國,飲食文化的菜係,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曆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曆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係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肴。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的膳食文化已有雛形,以太公望最為代表,再到春秋戰國的齊桓公時期,飲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係。到了南宋時期,南甜北鹹的格局形成。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係”。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係分化形成,共同構成華夏傳統飲食的“八大菜係”。

    八大菜係,自然是各有不同,當然其中有部分東西是共通的,也有一些東西是相互借鑒的,所以所謂八大菜係,也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獨立的八個體係,那不現實。一般來說,如何分辨八大菜係,主要還是看它們之間口味的側重點。

    比如說魯菜,就講究個口味鹹鮮為主。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鹹鮮純正,突出本味。鹹鮮為主火候精湛,精於製湯,善烹海味。它起源於大魯省的齊魯風味,是我國傳統菜係中唯一的自發型菜係,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係而言,它是完全從勞動人民之間自己出現的。是曆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係,亦是八大菜係之首。魯菜裏的名菜,那就太多太多了,根本說不清,也很難數的清,不過倒是有幾道比較經典的名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