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901.這可是超級課題呢(1/4)

作者:老眼兒字數:9636更新時間:2020-01-12 03:09:40

    一般把世界劃分為四大文明區:即東地中海文明區,包括埃及、巴比倫、亞述、腓尼基、希臘等;南亞次大陸文明區,包括印度及其周邊地區;東亞文明區,包括華夏、南鮮、北朝、扶桑、越南等;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區,包括瑪雅、阿茲特克、印加等。

    在人類曆史的不同時期,存在著若幹個文明與科學的中心。以這些中心為內核,出現了若幹文化地理板塊,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質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關聯的多個文化群體共同構成的有機文化體係。由於不同民族、國家、地區間“文化位勢差”的存在,導致先進文化自然向相對落後的一方傳播,落後文化一方主動地汲納、消化先進文化。前者稱為“內核文化”、“原型文化”和“輻射文化”,後者稱為“外緣文化”、“變型文化”和“受容文化”。兩者的統一,就形成了文化圈。

    所謂東亞文化圈是指曆史上受華夏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並曾共同使用文言文作為書麵語、受中華法係影響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地域相近區域。東亞文化圈的基本要素為漢字、文言文、華夏式律令製度與農工技藝、道教、漢化佛教。這些要素給東亞諸國的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以深刻影響。因此才會在東亞地區,以華夏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東亞文化圈。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華夏的漢服,在傳入到南鮮和扶桑後,就分別形成了韓服與和服兩種不同的服飾。

    中華文化的發生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區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其文化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中華文化的發展水平在相當久遠的曆史時期領先於東亞諸國,產生出巨大的文化輻射力。

    中華疆域相對封閉的格局為中華文化提供了獨立發生、發展的地理前提。這使中華文化較完整地保留民族傳統,前後遞進,綿延不絕,也使華夏人染上了“自我中心主義”的痼疾。近代以後,國人逐漸走出閉塞狀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總算是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和核心是中華哲學。

    戰國時期,道、儒、墨、法、名、陰陽、縱橫百家爭鳴。秦代尚法家,又盛行神仙之術。

    漢初,道學盛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成為國策,後來漢武帝時儒學開始盛行,並逐漸定於一尊。六朝隋唐時,道儒釋並舉,有時釋道居先。

    宋以後理學對社會上層的意識形態曾長期起支配作用。理學以儒為表,釋道為裏,熔三者於一爐。

    近代以後,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華夏傳統文化也取得了新的形式,增加了新的內容。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學、儒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道的結合構成了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

    中華古代思想家重視人的問題,認為人們之間有一種共同點,即人性,人性也就是道德性。老子認為人要返回自然,如“嬰兒”一般,而孔子把人性解釋為“仁”,孟子解釋為“仁、義、禮、智”,荀子解釋為“義”。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認為人不尚賢;而儒家強調人的終極目的或人的價值就在於道德人格的自我實踐,並從個人道德擴及家庭、社會和國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