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915.習慣不同(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694更新時間:2020-01-25 06:48:49

    可見老外是真的喜歡牛排,除了牛排,其他部位的肉,對於他們來說就相對沒什麽吸引力了。浪費不至於浪費,就像上麵說的,用其他方式吃掉就算了。

    國人則不同,對於國人來說,牛肉那真的全身都是寶。光是牛肉的肉塊分類,就多大十幾種,牛舌、雪花、匙仁、吊龍、吊龍伴、嫩肉、腿肉、五花趾、胸口油、匙柄、牛腩、三花趾、腱子肉……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吃法,而且對於牛肉這一種肉類,使用方法月是非常的多。

    煎炒烹炸燜溜熬燉,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大廚們做不到的。

    光吃肉還不行,筋頭巴腦也是要吃的,甚至連下水都不放過,牛雜就是一道很好吃的菜嘛!

    其實要說起來,國人和老外,還真的是不同。

    我們雖然有著很悠久的,食用牛肉的曆史,但大規模食用牛肉,想來,應該還是在建國之後了。國家發展,經濟起飛,以前很多吃不起的,甚至見不到的東西,都走上了全國人民的餐桌。這要是放到古代,牛是什麽?那可是重要的勞動力。

    華夏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牛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生產物資,曆朝曆代都有規定不可以隨便宰牛吃牛。春秋時期,以宰殺耕牛、偷牛盜牛都是死罪,甚至皇帝也不敢隨心所欲吃牛肉。這就是為什麽《水滸》中常用“小二,給我切二兩牛肉”來描寫梁山好漢,也是暗喻其反叛精神。

    反之,國人自古以來最常吃的,卻是豬肉和雞肉。當然了,在古代經濟好一些的朝代老百姓還能吃上肉,經濟差一點的,想要吃肉怕是就很難了。

    這裏說這個,主要是表達一下國人和外國人之間食肉習慣的不同。還是那句話,我國自古以來以農耕為主,而不是放牧或捕魚。

    農業的重點一直是以確保大米、小麥和這樣穀物的精耕細作,所以牛羊這樣的牲畜沒辦法同時被精心地喂養。而豬和雞可以吃人們的剩飯剩菜,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肉類的主要來源,多年以來吃豬肉的習慣被延續下來。甚至直到今天,我國的農業種植依然沒有像歐美西方國家那樣實現全麵機械化,在農村,牛很長一段時間是耕地的主要幫手,沒人會舍得去隨便殺牛。第二個原因呢,則是我國的國土雖然廣闊,但可耕種的麵積實際上是非常少的,更加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放牧。

    當然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牛肉的價格呢,實在是比豬肉高出不少來。

    現如今生活水平更是提升了,但也還沒有達到歐美國家的程度,牛肉的生產成本較高,而且增肉率確實是有些低,遠不能和豬相比。我國人口這麽多,最先滿足的,應該是人人都能吃上肉的問題,然後才是吃什麽肉的問題。豬肉便宜,老百姓就更加習慣於吃豬肉,牛肉價格高,就不可能頓頓吃了。歐美國家則不然,豬肉牛肉價格就算有差別,也不會像國內差別這麽大,而且考慮到貨幣的平價購買力,牛肉對於歪果仁來說是相對便宜許多的,也就能滿足他們經常吃牛肉的需求了。

    總而言之,曆史原因,現實原因,這些加在一起,導致國人吃牛肉的,吃的會少一些。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喜歡牛肉啊,而且再怎麽說,我們也是一個綿延幾千年的文明,對於牛肉的吃法,自然有很多自己的獨到的見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