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916.發展(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330更新時間:2020-02-01 04:21:50

    在11至13世紀期間,多次的十字軍東征帶回了許多異國的食物,比如大米、蕎麥,特別是香料,如生薑、肉桂、丁香、胡椒、肉豆蔻等,進一步豐富了法餐的原料,而香料有時也可以用於掩蓋不新鮮食品的味道。

    文藝複興舊製度時期,是法餐崛起的年代。

    15至16世紀期間,新大陸的發現將許多美洲食品傳入歐洲,比如辣椒、土豆、玉米、番茄等等,進一步豐富了法餐的品種。而瑪麗·美的奇與亨利二世的結合使得先進而精致的意大利食品傳入法國,比如意大利麵、蘆筍、羅勒、鼠尾草和馬鬱蘭,當然還有意大利甜食和冰淇淋。除食品外,美的奇王後帶給法國的還有餐具的使用,尤其是叉子,在此之前法餐中根本就不使用叉子。

    法餐真正走上“高檔”的道路是源於17世紀的一位著名廚師La  Varenne,他寫了一本在法餐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書《Le  Cuisinier  fran??ois》。這本書被認為是第一本真正的法國烹飪書籍,他的食譜標誌著中世紀烹飪風格的轉變。他還獨創了新式菜肴:沒那麽油膩,味道不那麽重,並配有蔬菜。書中強調重視食物的原味,用本地香草代替異域香料,使用當地食材。在這個基礎上,湧現出了大量奠定法餐基礎的經典烹飪:白沙司(法餐五大醬汁之一)、肉高湯、黃油麵粉團等。

    這段時期,法餐的餐桌禮儀也更加規範。不再像中世紀一樣所有菜一起胡亂上桌,而是按類別有順序的呈上。餐具器皿也逐漸從以前的陶製變為從意大利傳來的銀質餐具。

    在路易十五之前,法餐一直都注重大排場而非精致度。隨著法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法餐也比之前講究許多,精致與優雅逐漸擺上餐桌,而這兩點主要體現在食物的數量和質量上。首先是減少數量,盤子中的的菜量大大減少;其次,菜的品質也得到了更多重視。在這一時期,法餐的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並逐漸演變出自己的特色,從飲食本身漸漸上升到文化和藝術層麵。

    法國大革命進一步推進了法餐在世界的傳播,迎來黃金時代。大革命後,貴族們紛紛逃亡,因而大量原先服務於貴族的廚師們流入民間,並開起了餐館。與此同時,資產階級的崛起以及這批人群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讓大大小小的餐館有了生存空間,對法餐的追求由原先的貴族階層轉變為資產階級人群。工業革命和機器的普及使得食物的製作和運輸成本降低,法餐在民眾中進一步得到普及。

    19世紀可以說是法餐的黃金時期。首先是“美食家”這一職業的誕生。1803年,世界第一位美食家Grimod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餐廳指南年鑒《L'almanach  des  gourmands》,受到全民追捧。其次,著名法餐大廚也開始嶄露頭角,尤其是被譽為“廚師之王”的Auguste  Escoffier。他是現代法餐發展史上的傳奇式人物。他發明了廚房分工係統,即每個人專攻一部分,使得菜肴的供應更加有效率。他還簡化了現代法餐的結構,用“俄式上菜法”替代了以前的“法式上菜法”。以前上菜不撤盤,現在是撤一道上一道。並撰寫了《烹飪指南》,該書到現在還是廚師界經典之一,依舊被當作教材來使用。他發明的菜譜、技術和廚房管理法不僅在法國,即使在世界上也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