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14.最好的時候(1/4)

作者:老眼兒字數:10010更新時間:2020-09-06 21:30:49

    熱門推薦:

    再說說進入21世紀後,我國汽車的發展情況。

    2001年,經過馬拉鬆式的談判,華夏正式加入了WTO。

    彼時,歐美發達國家的汽車生產能力麵臨過剩,在他們眼裏,這個新興市場不啻為一塊超級大蛋糕。汽車領域的談判,成為華夏入世談判過程中的一場關鍵拉鋸戰,相對於外方的興奮與得意,是中方的憂心忡忡。

    外方代表對談判結果的得意洋洋是有理由的——1986年的華夏汽車市場,是一個受保護的市場,進口關稅高達220%,按WTO規定到2006年7月關稅必須降為25%,進口配額逐漸取消。WTO這個“超級變量”的出現,不亞於在池塘中扔下一枚核彈。

    加入WTO,成為華夏汽車產業的一個關鍵時點

    “華夏汽車工業危矣”,這是當時從業者的共同焦慮。對於華夏汽車產業來說,當年最著名的三個字是“狼來了”。2000年華夏入世前夕,有汽車專家向高層遞交了一封請命書,諫言華夏汽車產業應對WTO衝擊的辦法——“如果繼續控製對華夏汽車工業的投資,那就相當於用國家權力保護了一塊市場,將來拱手讓給國外汽車製造商。與其將來讓國外產品直接進入,打垮我們的汽車企業,還不如現在讓外資擴大對我國汽車工業的投入,讓我國民間資金進入汽車工業。”

    這種“以夷製夷”的策略,在當時業界爭論不休的聲音中逐漸占據上風。各方諫言下,政策開始鬆動。2000年,高層修改《三資企業法》,不再限製國產化率,華夏汽車市場出現了第二次合資高潮。

    全球汽車業的整體格局,過去一直有“6+3”的說法,即6大品牌汽車集團: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標致-雪鐵龍、大眾、雷諾-日產,加上3大獨立品牌的汽車公司豐田、本田和寶馬,基本主導了全球的汽車工業。算上“三大三小”時期率先進入華夏市場的外國廠商,加上2000年前後進入的合計,”6 3”廠商已全部殺入華夏市場。

    對於汽車產業來說,加入了WTO的華夏,突然進入了“大平原時代”。失去了關稅這道“天險”的保護,稚嫩的自主品牌被直接拉到大平原上,和擁有豐富經驗、先進技術、完備產業鏈的競爭者同台廝殺。

    劇變的齒輪一旦開始轉動,就不會停止,颶風掃過之處,一切都隨之改變。

    受影響的不止是整車製造商,還有其上遊產業鏈。有些官員曾擔心入世以後華夏汽車產業可能會受到嚴重衝擊,首當其中就是零部件,當時國內有零部件企業700多家,1999年銷售額340.5億元。由於國產汽車零部件技術水平低,而且行業零散、生產規模小,成本居高不下。加入WTO以後,零部件平均關稅下降到10%以下,國家對國產化的措施不再有強製力和吸引力,因為可能會取消級差稅率的優惠。這樣整車廠在降低成本的壓力下,會趨向於全球采購,國內產業鏈將受到衝擊。

    但是,入世之後的產業鏈卻呈現出了新的氣象。眾多車企的擴張帶來大量需求,給上下遊產業鏈帶來新一輪的整合。國人的競爭力超出了此前的想象,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博弈,華夏零配件生產商的水平突飛猛進,無論是在合資車企生產線還是本土品牌生產線,都越來越多得采用華夏零配件生產商的產品。而成熟的上下遊給予了自主品牌更良好的配件資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