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14.最好的時候(2/4)

作者:老眼兒字數:10010更新時間:2020-09-06 21:30:49

    WTO這個大變量,也帶來了整個消費環境的改變。

    “三大三小”時期,汽車消費的主力人群,是公務用車和為數不多的“先富起來的人”。

    等2001年入世後,華夏經濟增長迅猛,國民對汽車有消費欲望、消費能力的人越來越多,華夏車市出現井噴,汽車開始真正下沉到家庭消費層麵,逐漸成為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消費者數量規模的變化不止影響銷售層麵。原有小規模市場下,用戶對產品的反向影響力很弱,產品幾乎由供給側單方麵定義。而在一個大規模的市場下,生產商對產品的定義權壟斷崩塌,客戶也開始參與產品的定義了。

    沒有了政府的庇護,企業生存隻能靠能力。“大平原”上的競爭者,除了比拚製造能力外,還要比拚產品設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對產業鏈上下遊的整合能力,和售前售後的服務能力。

    2004年3月,中汽總部資產和所屬企業劃轉上汽集團。同年,中汽公司宣布摘牌。2007年12月,華夏汽車工業公司的各項資產清算工作終於完成,國資委改革局發出公告稱,中汽今後被撤銷,不再作為國資委監管的央企。這個曾經一度麵臨地位尷尬的中汽公司,終於結束了它的曆史使命。與高鐵、飛機等大國重器不同的是,汽車這個充分市場化、且消費屬性極強的產業,已經不再需要一個強勢央企來主導其發展。

    華夏的自主品牌,也在此時迎來春天。

    21世紀初,當華夏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開始萌動時,合資車企因產品主導權在外方手中,難以按照本土需求特點去滿足正在迅速增長的市場,更無力去塑造和推動市場的發展。土生土長的自主品牌卻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打法不拘一格,通過解決合資、進口車企無法解決的問題,相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一步步分食國外品牌的市場份額。

    從2000年左右到2014年,華夏汽車工業全麵進入了一個自主創新的階段。經過十幾年的裂變,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從原來不到5%,到幾乎雄踞半壁江山。

    2002年,才剛剛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的李書福,在浙省召開的一次公司中層幹部會議上再次語出驚人:“我們要去買沃爾沃,現在起就應該做準備了!”8年之後,當吉利以18億天價收購沃爾沃之時,仍然不被國人看好——一個連百年福特都玩不好的世界品牌,能被一家華夏浙江的民營企業玩成什麽樣?

    但李書福這個“汽車瘋子”卻帶來了華夏式的智慧。除了兌現了讓沃爾沃持續盈利的承諾,還借助這個全世界最優秀的原創車企之一,為吉利這隻土老虎插上了翅膀。消化了沃爾沃核心技術的吉利在短短幾年間造車水平大幅提升,先後推出帝豪、博瑞、博越等驚豔車型,在華夏內需市場迅速斬獲了口碑和銷售額。

    從師夷長技到自主創新,除了吉利外,各家也有各家的路數。長城、長安、奇瑞、比亞迪、上汽、廣汽……甚至連被網友怒其不爭多年的“國車”紅旗,如今也紛紛在本土市場上跌跌撞撞地闖出了各自的路子。

    WTO給華夏市場帶來的滾滾洪流,重塑了華夏汽車產業的格局。

    初具能力、尚顯稚嫩的華夏自主汽車產業,並沒有因為加入WTO之後被扼殺。相反,跨出溫室的華夏汽車產業,卻在一片開闊的平原上重獲新生,茁壯成長。

    不過這裏麵也不是沒有其他的聲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