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62.泛文化與IP(3/4)

作者:老眼兒字數:8616更新時間:2020-10-25 20:19:10

    從某一角度而言,“泛文化”既是對文化IP的深度開發,也是對文化內容產業鏈及價值鏈的延伸。

    “泛文化”商業生態係統的構建以文化內容全產業鏈運作為基本前提,應用合理手段增加文化附加值的創意效能,激發文化內容創新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態和麵貌接受文化市場的考驗和文化競爭全球化的挑戰。“泛文化”學理框架的建立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研究對捕捉文化市場新動態的敏銳性,也為文化產業的實踐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而在這個“泛文化”的圈子裏,最核心的,毫無疑問就是IP。

    好IP,大IP,超級IP,都至關重要。

    那麽或許有人疑惑,IP,到底值多少錢呢?

    對IP的價值衡量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的話題,如果單純指IP授權交易價格,那麽IP的價格其實不是特別高。

    舉例來說,比如周方遠重生前一年,當年的頭部IP劇《擇天記》網傳影視改編權賣了1600萬,而該劇公開宣傳的製作總成本大概在4億軟妹幣,也就是說影視改編權得到成本占到總成本的大約4%。

    一部製作成本大概在2000-4000萬的網劇能夠花費在IP上的成本基本也就在100-200萬之間(合總成本的5%-10%),而更多的像《楚喬傳》這樣的網文IP,網傳在早年是以30萬的價格被轉讓的。即便是遊戲購買文學類/動漫類IP,也依舊很難一次性掏出數千萬的價格。而能達到千萬級的交易在整個市場中都是鳳毛菱角。

    所以直接從版權交易的角度看,IP還算不上一門多大的生意。所以IP肯定不是靠直接交易來衡量價值的。那麽除了直接交易外是否還有其他的IP價值計算方法,比如,分賬?如果把IP的分賬也算出來,那麽這個產值可能就會相對高一些。那麽如果算IP的分賬能賺到多少呢?

    重生前,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大概不超過550億,按照全部是IP改編劇,然後一般的分賬模式下(電影投資製作方約分得30%)的模式來計算,整個IP的分賬很難想象能超過10%,也就是整個IP的分賬規模的天花板在55億。這塊是電影,換到電視劇呢?由於電視劇和網劇大部分是toB(平台、頻道購買播放版權)的商業模式,IP一般是很難分賬的。這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有一塊是遊戲,整個遊戲行業2016年全年的產值是1655億,按照院線電影的思路,一個IP授權方很難想象能分得超過10%的收益,所以天花板大概在165億左右。換而言之,整個IP產業的年產值,通過分賬的獲得,大概也就200億左右,這還是理論上的極限天花板。現如今這個產值10億有沒有都要打個問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