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81 古玩商店(1/2)

作者:流浪de橘貓字數:4602更新時間:2020-01-05 16:40:54

    文物商店並不是一家隻賣文物的店鋪,而是國家設立的文物事業單位,在60年代曾經歸新華書店管理,後來又獨立出來,並且在全國各地都設立的分支的文物商店,收購文物、組織出口成為各地文物商店的主要職能。

    特定的年代造就了當時特殊的觀念,當時“文物屬於廢品,鼓勵以舊換新、文物出口換取外匯,支援國家建設”是文物界的主流思想輿論,這種觀念也導致了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從現在看來這種觀念自然是大錯特錯,可當時老百姓很多都吃不飽肚子,國家連鋼鐵都難以自給自足,追求保護文物又有什麽價值?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對文物的觀念並沒有立刻改變太多,在很多人眼中,文物就是廢品公司撿回來的,據說京城文物局還辦過一個展示會,參展的香爐、古錢幣甚至銅鼎都是下麵文物單位從廢品裏挑選出來的,而且都是正宗的古董!

    1983年,國家出台了“返還個人文物的政策”,當時很多年輕人被通知去領回父輩收藏品,但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破爛”有什麽用,不少人在文物局門口就把“破爛”賤賣了,當時的一塊正品乾隆玉墨才賣5塊錢,而再等十年,價格將會在十幾萬到二三十萬之間。

    同時,國外商人也注意到了這一塊利潤,收購價低的驚人,一個官窯碗才10塊錢,齊白石的一張畫250元,甚至更有黑心的海外華僑,拿著各種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去農村兌換古董,這些“零價值”的文物以集裝箱為單位被運往了國外。

    這種現象直到90年代才被緩解,不是因為法律完善,而是因為京城拍賣會上一小批古董被海外商人炒到了300萬元,這個成交額比全國文物商店加起來的都要賣的多,這才讓有關部門認識到古董的價值,後又形成了相關法律。

    目前,除了收購文物,在對外出售方麵,內地的文物商店和友誼商店一樣,隻賣於外賓,隻收外匯券,不收人民幣。

    徐誌等人的車剛剛停下,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這個時代任何一個有車的人,比21世紀的勞斯萊斯更讓人震撼,就說現在的上滬牌轎車,一輛的價值可以抵到上滬市的5套房子,而進口轎車的價格根本就是有市無價,能開得起的基本上都是海外商人。

    下車後,徐誌等人一眼就看到大門之外的右邊有一個紅色的寬敞帳篷,帳篷並沒有密封,而是半開著,外麵也有幾個年輕人在晃悠。

    徐誌問吳鵬道:“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嗎?”

    吳鵬笑道:“這文物商店除了出售文物,也會向民間開放收購業務,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隻不過太多的人從家裏隨隨便便取來一樣,就想跑過來碰運氣,或者賭鑒定師走眼。

    來的人太多,送來的東西都是一真九假,於是文物商店就定下了規矩,任何人想來鑒定,必須先買票,聽說票價還不低,所以很多人被唬住了,一些人就比較猶豫要不要賭上一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