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前篇 一(1/5)

作者:宇醜字數:18222更新時間:2019-11-04 13:57:14

    (前篇三個大章是故事背景,本想以段穿插在故事之中交代,可這段曆史又太亂了,卻又奇怪的一脈相承。若是不連貫的看下來會很難理解其發展脈絡,對後續故事的情節也會產生疑惑,這才整理了一下,雖然是明性的文字並不枯燥,多謝觀賞。)

    五代十國的亂世究竟是怎麽形成的,還得從大名鼎鼎的唐玄宗起,想那李老三年紀輕輕就和老姑太平公主一起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後集團,立老爹做了皇帝。

    沒安生幾年他又發動先政變,幹掉了老姑架空了老爹,正真的掌握了一個皇帝該有的實權。經過一番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大唐江山蒸蒸日上,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成就曆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李老三自然一代人傑,可他終究是人,是人就難免心生怠惰驕傲自滿。已經一把年紀的李老三開始縱情聲色生活日漸奢靡,宮裏三千佳麗還不夠偏要收了兒媳。

    扒灰這事兒雖不露臉,倒也符合老李家的家風來算不得什麽大事,也影響不了大局,可是政治上犯糊塗那就要了老命了。

    聽信寵妃挑撥冤殺了太子李瑛和另外兩個兒子不,還一連任命了李林甫、楊國忠兩個奸相,最不該的還是收了安祿山這個幹兒子。

    這個會跳胡旋舞的胖子極得楊幹娘的歡心,李老三也十分器重,讓他兼任三鎮節度使,當時的大唐總共隻有九個藩鎮,安祿山一下子就兼任了三個,可見李老三對他有多麽的信任。

    當安祿山叛亂造反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李老三一開始還不相信,認為是楊國忠的對安祿山的誣陷,直到他的“祿兒”帶著二十萬大軍兵臨潼關,李老三才拉著楊玉環急慌慌的從華清池跳出來逃亡蜀中……不,是“西征”蜀中。

    此時的李老三已是年老體衰,早就沒了年輕時的雄心壯誌,“西征”的路上他並沒有得到什麽,反而失去了太多,江山、皇位、心愛的女人,注定了悲劇收場的人生。

    大唐用了七年的時間才平定了安史之亂,可是卻產生了一個副產品——眾多的藩鎮。

    藩鎮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存在,不過多設置於邊疆數量也不多。安史之亂發生後,為了能夠有效的對叛軍進行打擊,藩鎮也跟著擴展到了內地。

    到藩鎮,大家頭腦之中少不得會出現“割據”“國中之國”“叛亂”這樣的字眼。其實不然,唐王朝的中央朝廷對藩鎮的影響力是相當大。

    藩鎮同樣要向中央朝廷交稅,藩鎮的所有官員朝廷都有權任免,藩鎮依舊要推行朝廷頒布政令,遇到戰事一樣要接受調遣出兵,即便是河朔三鎮這樣時常叛亂的刺頭也不例外。

    也許有人要問了,既然大唐朝廷對藩鎮有這麽大的影響力,為何還會逐漸衰弱?

    原因很簡單,眾多藩鎮的存在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之前向朝廷交十貫錢賦稅的地區,在藩鎮出現後可能隻交三貫錢、兩貫錢,或者象征性的拿幾個銅錢孝敬皇帝,更甚者一個銅錢都不交還添亂。

    同樣的一塊蛋糕藩鎮吃的多了,中央朝廷吃得自然就少,大唐隻能靠著藩鎮勢力薄弱的江南地區的賦稅,供養著駐守關中的神策軍維係著最後的體麵。

    至於為什麽不來一次徹底的削藩,因為不能也不敢!大唐建立之初實行的是西魏就有的府兵製,上馬為兵,下馬為農,普通士卒巴不得回鄉種地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

    可是寶年間,府兵製因著土地兼並被已經破壞殆盡,而改用了募兵製,藩鎮的大頭兵不是安史之亂中歸降的叛軍,要麽就是招募的流民,他們沒有農人的質樸,反倒是一個個的桀驁不馴滿身匪氣。

    沒有深入了解過這段曆史的人常常以為,節度使和藩鎮的兵將穿一條褲子跟朝廷對著幹,其實大錯特錯。藩鎮的大頭兵對誰當皇帝並沒有多大意見,反倒是非常在意節度使誰來當。

    看一個數據就明白了,從唐朝中後期到五代結束,在藩鎮一共發生了近三百次的兵變,其中二十多次是反中央朝廷的,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衝著節度使的去的。

    不讓老子喝酒賭錢搶女人就收拾你丫的,大頭兵們把節度使趕跑了,讓朝廷再派一個會來事的,或者大家夥再推舉一個知根知底的當頭兒。

    就是因為雙方關係緊張,以至於節度使不敢使用藩鎮的士卒做親兵而是另置親兵,稱之為後院兵,這些親兵貼身隨扈,出入臥內,宿衛於內宅,就是防著睡夢中被藩鎮的大頭兵給砍了腦袋。

    當然,節度使和藩鎮兵將的關係太好也是麻煩,大頭兵們會覺得這哥們兒不錯,要不讓他當皇帝,你當宰相我當太尉,也光宗耀祖不是。

    造反哪裏是那麽好玩的,並不是每個節度使都想冒這個風險,免不了帶著自己的後院兵的跟藩鎮的大頭兵幹上一場。當然了,借著藩鎮之勢趁機割據,成就一番帝王基業的節度使同樣比比皆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