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355 大河漕幫(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6958更新時間:2020-04-28 17:06:33

    未來隴西這一處基地,李潼是打算維持兩到三千人、一軍的規模。規模太小,不足體現出其意義。如果太多了,也不好完全的掩人耳目。

    而且故衣社也並不隻是一個純粹的兵源地,其內部凝聚力在於對那些府兵亡戶們的普濟救助,如果不能滿足這一前提,隻是一味的搜刮青壯、組建私軍,隻是竭澤而漁,就算短時間內能快速壯大,未來很有可能自我崩潰。

    不過,武力是有不同的組織形式,軍隊隻是其中最完整強大的一種。既要維持基本的營生,還要聚集相當數量的青壯,也並不是沒有別的選擇,比如漕運。

    講到漕運,就不得不提隋煬帝這個敗家子。大運河的開鑿,使得南北之間的物資交流,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有了一個質的提升。

    唐代承此餘澤,特別在中唐之後,來自江南的漕米更是成為大唐續命的口糧。但是有唐一代,對於漕運其實都缺乏一個係統且有效的管理。

    中唐劉晏雖然改革漕運,但側重點還在於財政方麵,沒有繼續挖掘、基於運河漕運體係而進行的統治模式升級。

    唐帝國崩潰之後,五代十國割據遍地,甚至此前的藩鎮割據,與此都有莫大的關係。

    當然,眼下李潼的籌劃還沒有宏大到要打通整個漕運航線,甚至敢打漕運的主意,都是近來才有的想法。

    原因也很簡單,手裏權柄不夠。

    這種事很難私密進行,單單朝內與漕運相關的便有工部下屬的水部、戶部下屬的倉部、司農寺、太府寺、都水監等諸多部門,而在地方上,還有各州縣官衙的就近管理。想要不借助官方力量而介入,基本是不可能的。

    李潼此前向他奶奶提議本錢繳公,以各地常平倉作為基礎,本身就埋下了統籌漕運的一個由頭。當然這麽大一個攤子,憑眼下的他是很難操作得過來,也沒想過要借此掌握主持權。但哪怕隻是擦邊球的沾上一點,就足夠他消化良久了。

    目下朝廷漕運模式主要是由在京各司向地方下達調令,然後由各地抽調力役輸送都城。但這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各地自有寬鄉、窄鄉之別,戶籍分布並不平均,朝廷物調的頻率與數量也並不能完全的因地製宜。

    而且如今朝廷財政狀況實在不好,交錢代役的課錢在歲收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各地無役可用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非官方的組織與力量逐漸加入到漕運體係中來便已經成為趨勢。

    除了上述幾點,官方所組織的漕運虛耗巨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隋唐兩朝皇帝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那就是逐食東都。

    而在高宗朝,就食東都後,從長安到洛陽這一段漕運所省下的腳直運費,便足夠支付京官月給俸料。

    畢竟官府召集力役,再分派差事,再前往用役地,這路途之間的虛耗包括時間,在農時如火的農耕社會,時間同樣也是錢糧。這還沒有算其他各式各類的行政冗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