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666 金銀為錢,成都金都(3/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6434更新時間:2020-10-24 13:38:57

    “金銀為錢?那絹、錢又將怎麽行用?”

    李光順聞言後自有些不解,開口詢問道。

    “絹錢仍然照舊行用,無擾民生。隻是官府在榷量的時候,憑金銀為尺度。”

    金銀等貴金屬,長期的不作為貨幣使用,隻是作為一種高昂稀缺的原料,或是打製奢侈器物,或是用作儲存。一方麵金銀並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產出,另一方麵金銀如果作為貨幣,其物理屬性又決定了朝廷很難就此動什麽手腳。

    以銅為錢並通過濫行新錢來掠奪民間財富,這也是中原政權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這其中最明顯就是魏晉三國時期。

    魏蜀吳三國除了在戰場上爭權鬥勢,在金融領域也是變著法的比較誰發的錢更爛,魏國搞新五銖,吳國就發當十、當百的大錢,蜀國一看還能這麽玩,當十當百太小氣,老子直接當千。這樣的錢幣,其信用度可想而知,全成一個笑話。

    即便不論前朝,本朝高宗行新錢以代替開元通寶,結果也遭到了長安民眾的自發抵製,乃至於為之罷市。

    金銀物理屬性穩定,其作為貨幣的優越性自不待言,而且也有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王方慶就曾對李潼講過,嶺南特別是廣州等地,民俗就是以金銀當錢,一則嶺南多有金銀產地,二則廣州又是外貿集中地,參與交易的買賣雙方成分複雜,所以對貨幣的要求度就更高。

    大行台在行政手段上是要遜於神都朝廷,就需要在商業方麵進行補充,需要刺激商貿,讓交易頻繁發生。采用金銀作為結算貨幣,也是促進商貿發展的手段之一。

    但是這種變革,勢必需要一個接受過程。所以李潼還是從商賈下手,商賈們販殖為業、不事耕織、憑本生利,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自然要高過尋常小民,而且隻要有利潤存在,就不患商業蕭條。

    本身抗壓能力不弱,即便新法不合時宜,所帶來的反噬也有限,起碼不足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一旦有了成效,又能獲得最直接的反饋與收益,自然是最適合的實驗對象。

    李光順對此考慮的自然沒有那麽深遠,總之覺得少弟的決定就是對的,對此倒也沒有提出什麽意見,隻是點頭應是。

    用過早餐後,楊思勖又來報庭外郭元振求見,李潼舉手吩咐召其人入內,卻見一邊的李光順欲言又止,便笑語道:“阿兄有話要說。”

    李光順聞言後稍作遲疑,還是開口道:“郭元振才器的確不弱,但性情卻難恪守恭謹。我倒沒有太高明的觀人之法,也並不是說其人忠義有虧。但此類烈駒,還是需要且策且禦。”

    李潼聞言後便笑著點頭道:“阿兄良言,我記下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