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3/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6072更新時間:2020-11-30 19:18:33

    如果是此前的行台,還麵對一個州縣官吏不足的困境。可現在考選製度建立起來,人才得以源源不斷的加入行台,派入州縣內組織屯墾,也便於發掘出一批循吏幹員。

    當然這一構想也並非完全都是好處,一旦官府組織屯墾,勢必會對原本的耕織環境造成一定衝擊。穀賤則傷農,長此以往,也會累積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動搖一部分本來穩定的社會基礎。

    經過一番磋商後,李元素等人再作提議,除了要給這一個應急性的官屯施加一個明確期限之外,還要給予原本的自耕農一定的補償與安撫。

    對此李潼也深表讚同,並將這一補償政策細化為經濟與文化兩方麵,具體到行台政令方麵,那就是贈給民爵與發放丁權。

    民爵自然不必多,遠到秦漢、近到唐家創業以來,甚至武周代唐時期,都賜出眾多民爵。近世以來,民爵本身隻是一個榮譽稱謂,並不包含物質獎賞。

    行台如今這財政狀況,當然也做不到普惠普贈,但可以給民爵施加一個特權,那就是不再以租庸調作為征稅形式,改以兩稅法進行征收。

    朝廷此前所奉行的租庸調製,是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上,最理想的狀態便是耕者有其田、有丁則有庸、有戶則有調。

    即便不考慮關內均田製的破壞現狀,租庸調製首先就限製了民戶們的生產模式,規定了所生產的物資種類,讓民眾們在交付租庸調之後,耕織所出僅僅滿足自身需要而已,除此之外很難再進行其他的經濟活動。

    兩稅直接征錢,不再規定物貨種類,戶之家的經濟需求就被釋放出來,可以按照自身的經濟需要參與不同的經濟活動。特別是對長安這種地少人多的窄鄉而言,無疑是民力的一大解放。

    關內諸州民爵普授,原本有田者生產活動可以不受限製,土地上可以種植其他收益更高得經濟作物。而官屯本身又能確保關內的糧食生產維持在一個安全線上,彼此間達到一個互補而非競爭。

    至於丁權,主要就是教育權與宅地權,鄉社普設學,民戶中男以下都可免費入學,以《千字文》《孝經》《永徽律》為教授內容。中男以上、成丁之後,官府授給一畝宅地並免三年力役之征,三年以內若是添丁,加免兩年。

    丁權無幹新戶、舊戶,隻要於所在州縣課役滿五年,便自動獲得。

    行台此前便多有惠民勸耕並鼓勵生育的令式實施,如今則是在此前的基礎上做一個總結。特別是兩稅的初步實施,讓行台政治進入一個新的維度中,至於具體是好是壞,仍待事實檢驗,在見到具體成效之前,不會進行進一步、大範圍的推廣。

    李元素等人本以為行台來年用事中心仍在軍事方麵,可是在經過一係列民政討論後,才發現來年民政方麵同樣任務繁重,更勝往年,一時間也不知是該喜悅還是該抱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