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章 淇水湯(1)

作者:吳一舟字數:2614更新時間:2023-10-15 06:32:23
天恕二十一年,東南水患,北方暴雪,萬頃良田粟粒不收。但知京郊大疫,百姓易子而食,歲人歎曰:“但求天恕矣”。然朝堂樞蠹,勾黨蔽政,外無攘邊之策,內無救民之法。 明年,宣帝繼,乃軌世家,平方亂,修典戈律法,整吏治民生。定號啟平,史讚中興。 十三年,帝屙不懈政,況愈下,崩於寒衣亥三刻,諡宣。天下昌庶聞之大慟,京喪幡千裏,晴而如江山覆雪,期年未聞鍾鼓。 同年,平帝繼,改承平。 ————————————————— 承平三年,仲夏,淇州淇神道。 “淇水湯,淇水湯,一怒沃野成涼塘,老天欠我百畝稔,為何你觀音不現身…… ”一老道晃晃倒倒地走在田間土路上,兩鞋頭不經意繞過些野花。觀此人木冠簪衣,袖口沾泥,身如曲虯,拄半丈枯木棍,不齊那枯草模樣的灰白頭發,恍若一田間老丈。 “師傅,又在念叨什麽呐。”卻見這老道身後不遠處跟著個總角小童,穿粗布衣,臉被日頭曬的泛紅,額頭薄汗,手上握個布兜,沿著土路撿些石頭收進去,掂了掂布兜重量覺得滿意,抬腳追上老道士。 “師傅,渴了。”小童舔舔嘴唇,布袋換了一隻手拎,抬胳膊拉上老道士黝黑枯瘦的手。 老道看小童玉琢可愛的小臉,藹然笑說:“阿淮渴了?前麵就是淇水,我們就到河邊了。” 老道又側身看看阿淮手裏鼓囊囊的布兜,將手裏的拄棍往身側田裏一插,入地三寸。又從小孩手裏把布兜順過來,“阿淮啊,”這道士突然就成了副吹胡瞪眼老潑皮模樣,臉上笑褶愈多,“撿了這麽些石頭,咱爺倆今天一人三條魚。” 阿淮撇了撇嘴不捧場,“師傅,您幾時能仙風道骨些。” 老道聽了仰頭大笑。阿淮也笑,用力拉著自個兒師傅往前走:“快點吧師傅,快點走!”老道又大笑,依著阿淮快步走去。 四下是莊稼地,田中老農聽見這一老一少的笑聲,不禁起身側目,眼瞅天色漸暗,趕早拉著牛回家逗孫子去了。 “淇神道”北邊依著大河淇水,淇州人傳此乃“水神道”,即淇水中的水神娘娘上岸後走的道。 淇州此地多水多小山,土濕,宜產茶。 天恕年間,暴吏知州,隻因帝喜飲茶,便強征糧田改種茶。民爭則強,曾調車馬毀民田,而疏曰:“數查,請準以調北之黑土糧。” 後來,淇州農田盡數改為種茶,一年兩茬,官府征作“茶稅”報朝廷,帝大悅,賜號“天下第一茶”,而淇州糧食供給盡依北方。 然歲末,北方暴雪,次年顆粒無收。適淇河數發大水,所淹非百姓莫萬頃茶矣,遂大疫,餓殍遍野。帝厭陳茶,命按撫史察看,大人驚以實報。中丞上柱國諂曰:三發大水,此乃天怒,萬方有罪,唯須天恕,恐非為吾等所能攔。吾願自罷淇州茶以敬天保民。帝善。 活下來的老人會給下一代講故事,說當年官府毀農田欺壓百姓惹怒了淇水的水神娘娘,她一怒之下淹了那漫山茶地,卻不想百姓愈苦。見百姓饑寒,便整個冬天不曾結冰,河邊常有魚躍上岸,淇水邊的百姓靠吃魚活了下來。如此看來淇水必有水神,百姓祈求水神娘娘顯靈,連著河岸的路便叫成了淇神道。 阿淮和老道到了淇水邊,天色尚淺。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