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章 大學競爭的根源和實質(1/2)

作者:安心字數:3566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4

    布魯貝克指出:“大學存在的時間超過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傳統、法律的變革和科學思想,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的永恒的需要。在人類的種種創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時間曆程的考驗。”

    雖然大學的存在和發展有著悠久的過去,但是對大學發展的研究隻有一個短暫的曆史,有關大學競爭的探析就更是短中之短了。

    在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較晚,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說:“關於高等教育問題的研究,中國早已有之,而作為一個專門的學術研究領域,則是1978年以後才開始的。”與之相適應,對大學競爭問題的研究則更遲,尚未形成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大學競爭的基本理論、大學實力和開發、大學競爭謀略等方麵。

    一、大學競爭的根源

    競爭原本是市場經濟固有的屬性,是市場運轉的前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隻要有商品生產,就必然有競爭。競爭不是某種社會製度的產物,競爭是商品經濟的本性,商品經濟是產生競爭的經濟根源。

    在商品供求的矛盾運動過程中,商品供求的平衡和不平衡是矛盾鬥爭的客觀存在形態,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不平衡是絕對的。“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隻是偶然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於零,可以看做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所以,商品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平衡、適應是暫時的、相對的、有條件的,不平衡、不適應是普遍的、絕對的,因而隻要有商品生產就存在商品供求的矛盾。

    就大學而言,大學生產、傳播知識、技術和大量的科研成果,以及培養人才等就具有商品或準商品的性質,這種商品供求矛盾在市場交換中就表現為商品競爭。馬克思指出:“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即供求關係。”商品的供求矛盾是由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內在矛盾決定的。由此,在商品的供應者和需求者之間,在爭取對自己有利的交換條件時,必然產生競爭,隻有通過競爭,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價值規律才能得以貫徹。

    二、大學競爭的實質

    恩格斯指出:“競爭的實質就是消費力對生產力的關係。”生產力和消費力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生產力決定消費,消費又反作用於生產,兩者在其運動和發展過程中,會經常不斷地產生新的不平衡,形成生產力和消費力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的對象,就沒有消費;反之,消費為生產提供目的和動力,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生產和消費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生產的發展促進生活的改善,而生活的改善又會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因此,作為體現高等教育生產力與消費力關係的社會主義的大學競爭,也是非對抗性的,是追求各種利益的非對抗性競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