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章 大學競爭的特征和代價(1/3)

作者:安心字數:6300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4

    一、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市場的特征

    (一)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

    競爭是生物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廣泛而頻繁地在高等教育現實活動中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大學競爭的無限深人性決定著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而我國薄弱的經濟基礎和龐大的人口基數更加劇了這種資源的稀缺程度。有限的優質師資、管理人員、經費、物質資源乃至先進的技術、信息等成為各大學使出渾身解數去爭取的對象。在我國,隨著以壟斷為核心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移,競爭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之一。人類製度化的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去壟斷資源,然後再按照國家的意誌去配置資源,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我們稱之為壟斷型配置方式;另一種是由市場競爭這隻“看不見的手”去配置資源,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我們稱之為競爭型資源配置方式。一個社會如果是壟斷型資源配置方式占主導地位,我們就稱之為壟斷型社會,如果是競爭型資源配置方式占主導地位,我們就稱之為競爭型社會。

    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開始改變高度的集權製管理體製、所有製上的國家壟斷的惟一形式,糾正過去對大學競爭采取完全否定、排斥的態度,以及試圖在我國消滅大學競爭的思想和作法,在高教界中引入競爭機製,通過行政、立法、競爭等手段,合理配置高等教育這一“稀缺資源”,以期把有限的“稀缺資源”配置到條件和效益比較好的地方。

    但是,由於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在所有製形式上,大學既有國家所有,也有民間、社會和私人所有;在管理層級上,既有中央部委所屬大學,也有省、市、縣所屬大學。因此,在大學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上,表現為競爭和壟斷共存,自由與幹預並行的格局。

    (二)高教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並存

    1.一方麵,相對於人們對高教的強烈需求而言,高教的供給嚴重短缺。

    從1990年以來,高教總體上供不應求,盡管1997年後開始擴招,每年依然有眾多高中畢業生被拒之門外。高教供求之間的巨大缺口,形成了高教典型的賣方市場特征。

    但另一方麵,高教買方市場的特征也很明顯,其表現之一就是高校之間對生源的競爭。據報載,一些名牌大學如清華、北大等,為了搶到好生源,往往高考分數一下來,就對各省的文理科狀元展開了爭奪戰。為了拉攏高考奇才,各校還紛紛亮出特招手段,如2001年某大學看中一位在高考作文中脫穎而出的考生,有意將其招到本校。民辦學校生源爭奪戰也不甘示弱,紛紛擴大自身形象的宣傳,並出台諸多優惠政策吸引生源。而學生家長出於對孩子前途的關心,也往往對選擇誌願慎之又慎,這更加劇了高教買方市場的色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