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4章 不同科別大學發展的不平衡(1/4)

作者:安心字數:11818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4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綜合化、整體化的趨勢,呈現出科學技術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呈現出交叉創新的趨勢,即在學科的交叉點產生出一批代表未來的新興學科。這些發展趨勢,都對大學的科類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的大學逐漸凸現出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方麵的優勢,在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而一些學科單一,主要擔負某方麵專業教育的大學則漸漸處於競爭劣勢。這裏僅以擔負現代教師教育的師範大學為引子,探討師範大學處於大學競爭劣勢的成因與對策,以期拋磚引玉,為研究不同科別大學發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一些思路。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使高師教育處於高教競爭劣勢的問題日趨凸現。師範教育的學科性質、服務對象,及其回報慢、效益差、資金的投入偏低等原因,決定了師範大學缺乏競爭力,始終處於高教競爭的劣勢地位。因此,必須進行高等師範教育體製改革,以適應21世紀教育綜合化的發展要求。

    一、師範大學處於大學競爭劣勢成因

    高師院校曆來以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和教師職業的搖籃著稱。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發展,高師院校作為惟一培養師資的壟斷地位開始動搖。師範大學處於劣勢的問題日趨凸現。如何擺脫這種狀況,是每一個高師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重大課題。緣此,我們力圖以甘肅高師院校基本情況為藍本,就其成因及對策加以探討,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

    (一)學科性質的決定性

    長期以來,高師教育既追求師範性,也追求學術性,強調師範性與學術性並重。由此,師範大學以“師範”教育為本,學科、專業設置緊扣“師範”二字,就其學術性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師範大學學科、專業發展受“師範”所限,基本上處於學科、專業發展的“外圍的”或“邊緣”,依附於一些非高師院校的學科、專業。阿特巴赫認為大學分為“有影響力的”和“從屬的”兩類,也就是把大學分為知識的創造者和知識的傳播者,前者在學術網絡中居於“中心”地位,而後者則居於“外圍”地位。換言之,高等教育的學術模式總是從中心向邊緣傳播的,而師範大學尤其是一些國家和省屬重點師範大學,盡管在師範教育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由於師範院校自成體係,以致“無論是人才流動,還是國內外學術交流,大都限於師範圈子之內,其補充的新師資往往又是‘近親繁殖’,學術創新的氛圍不夠濃烈,也難以占據學術製高點。雖然一些師範大學非師範專業已占相當大的比例,但仍以辦師範的模式進行專業建設,使之難以突出非師範的學科特色”。因此,總體上來說,師範大學很少產生世界公認的重大科技成果或社會科學的新範式,基本上還隻是充當了一個知識的消費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在整個學術網絡中仍居於劣勢地位。

    (二)政策差異的導向性

    從師範院校的教育政策看:一是高師教育必須為基礎教育服務;二是高師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與基礎教育的課程相適應;三是高師院校的科研主攻方向是基礎教育的理論探討,尚未突破教育、教學的框子,研究麵狹窄;四是研究成果以基礎性研究為主,不易轉化為生產力,直接為經濟主戰場服務。從非師範高校的教育政策來看;一是直接為經濟發展服務;二是專業設置直接與經濟生產發展的需要對口;三是科研主攻方向是自然科學和應用開發研究,有創新的廣闊天地,國家的支持力度大;四是研究成果應用價值高,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快,直麵經濟發展主戰場,有很大的含金量。

    以上情況說明,學校性質的差異性決定了師範與非師範高校的政策差異性,在社會、學校及其家長中間形成一種輕師範、重理工(非師範院校)的偏見,起了某種政策的導向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