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0章 外部保證的模式與機製(2/5)

作者:安心字數:35648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5

    (二)英聯邦模式

    英聯邦模式指在過去曾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一些太平洋小國,以及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方形成的保證模式。例如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在這裏我們以英國為例,加以說明。

    英國模式發軔於中世紀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完全獨立於外部控製的理念,是教授行會和院校董事及行政人員適度影響的產物。傳統的英國模式中,行會權力十分強大,保證教育質量純屬學術界分內之事,不容外界幹預。學院和大學一直被特許成為自我控製的自治機構。由於存在適度的行政領導並允許外行董事的參與和教授集體控製,政府部門很少享有控製權力,全國高校的協調主要由一些學術團體來實施。

    但是,隨著1979年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政府開始改變了原先對高等教育不管不問的態度,執行削減教育經費開支政策,對大學的教育質量提出質疑,不斷將工商界的全麵質量管理思想引入高等教育界,由此形成頗具特色的質量保證模式。我們認為英國保證模式主要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1.組織形式上采用“二元三級”的評審模式。“二元”指質量評估和質量審計並存,共同負責。“三級”指以高校自評為主的校內質量控製,官方性質的“大學基金委員會”(HEFG)下設質量評估小組對某一學科專業的評估,民間性質的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HEQCs)下設質量審計小組針對高校內部質量保證體係所進行的審計。

    2.官方評估機構和民間中介審計機構結合,高校內部保證與外部保證結合,形成各司其職、分工負責的格局。如1992年5月由“多科技術學院院長委員會”(CDP)、“大學副校長和院長委員會”(CVCP)和“蘇格蘭中央資助學院委員會”(CSCFC)聯合成立民間性質的“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HEQCs)針對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係進行審計。同時官方性質的HEFCs下設質量評估小組就學科專業展開評估,並且評估結果區分為“優秀”、“滿意”、“不滿意”三類。如果“不滿意”,則學校的經費將被凍結,甚至取消。

    3.強調法律的承認和支持。如1988年英國政府通過頒布《教育改革法案》,終止了過去與高等學校關係十分密切、由學術專家組成的“大學撥款委員會”(VGC)的工作,隨即成立了獲得法律承認的“大學基金委員會”(HEFCs)。1991年在《高等教育白皮書》中就“質量控製”作出權威性的闡釋,從而極大地支持了質量保證工作。

    (三)美國模式

    在各國斑斑斕斕的質量保證模式中,相對而言,美國模式較為完善。在高等教育實行分權製的情形下,政府和社會如何加強對高校控製,保證教育質量,提高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地位的問題由來已久,以下我們擬通過對專業、院校鑒定,院校、係科聲譽調查,學術排行等問題的探討揭示美國模式的特點。

    1.專業、院校鑒定

    專業與院校鑒定最早誕生於美國,院校鑒定的確切時間目前分歧較大,既有認為大致產生於南北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由學院轉向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相繼成立,1862年和1890年美國國會分別頒布贈地法案和第二個贈地法案,以及以1876年真正意義的美國大學——霍普金斯大學麵世等事件為標誌;也有認為應以1896年美國中北部地區學院協會提出“一個學院至少有8名優秀的全日製講師給新生或同年級的學生講課”和1905年卡內基基金會公布對中學後教育機構予以經濟資助的標準,以及1906年設立學院入學標準設置委員會等事件為界。

    專業鑒定始於醫學專業,1890年美國醫學院協會成立(the Association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並以開設3年醫學課程作為具有會員資格的先決條件,確保美國醫學教育的質量。

    國家首次確認的高校鑒定始於1910年的學院和中學後中北部協會中心,1909年製定了學校設置標準,1913年該協會公布了鑒定合格學校名單,在美國,絕大部分的鑒定活動是在“中學後鑒定委員會”(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COPA)的指導下完成,它是一個非政府組織,1993年12月COPA終止其工作,對各被鑒定機構進行資格認可的職能移交給中學後教育鑒定認可委員會(Commission on Recognition of Postsecondary.Accreditation,CORPA)的新組織,同時成立了全國高等教育鑒定政策委員會(National Policy Board 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Aecreditation,NPB)對今後專業和院校鑒定進行全麵負責。

    分析美國鑒定演變的曆程,我們認為以往鑒定的主要變化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麵。

    (1)要求鑒定的專業和院校隨著高等教育思想的發展而發展。鑒定始於對院校的認可和高校提供傳統的學術課程是否適合從中學進人大學的全日製學生。鑒定包括各學校和課程教育目標。教育服務對象既有職前學生又有職後學生。

    (2)自“二戰”以來,參與鑒定者出現顯著增加的態勢。當初在美國主要是六個地區協會和一些主要的專業協會。現在已擁有六個國家級鑒定機構,九個地區機構和40個專業機構,4000多所學校正式鑒定合格,大約3000多所學校課程被專業機構確認。

    (3)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鑒定的宗旨和實踐發生了變化。(1)從單純定量的方法到較多依靠定性的方法;(2)從注重學校的同一性、相似性到認可和鼓勵學校發展個性;(3)從著重依靠外部評價到重視內部的自我評價、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4)從以鼓勵和支持評判目標達成為中心轉移到以繼續教育改革,保持和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

    (4)鑒定製度隨著社會期望的發展亦不斷變化。回顧鑒定初始的期望似乎相當單調,如對學校的發展強調一致性。現代社會為鑒定賦予了較高的期望,如鑒定對於幫助確立辦學的必要經費,專業和職業所需證書,以及有利於畢業生就業和為高校爭取獎學金、貸學金等方麵均大有裨益。

    綜觀美國鑒定的諸種現象,筆者認為鑒定準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1)鑒定準則重心轉移,即由重視最低水平的標準,轉向更多關注學校辦學水平評價和選優評價、辦學經驗、進一步改進措施和院校教育質量保證體係的可行性、完備性等方麵;

    (2)鑒定注重對教育質量高的學校的激勵工作;

    (3)在不損害、不違背獨立研究和學術自由的宗旨下,適當擴大受鑒定院校的數量;

    (4)在不增加專業鑒定機構的同時,滿足特殊的專業和學科在質量保證方麵的需要;

    (5)以不降低鑒定有效性為前提,簡化鑒定程序;

    (6)對於已通過或申請鑒定的私立、民辦高校提供較多的質量狀況信息;

    (7)鑒定在不增加政府直接幹預和控製的情況下,滿足政府對鑒定工作關注的興趣。

    2.院校、係科聲譽調查

    聲譽調查是旨在對院係及學科專業教育結果進行的調查。既可以獨立進行評價,也可以與其他研究方法混合使用,或視為其他評價方法的一部分。在檢查學校辦學水平,激勵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

    不僅如此,聲譽調查結果對於學生選擇學校、係科均十分有利。聲譽調查一般既可以由學校自行進行,也可以由學術團體、政府部門、質量保證中介機構,以及新聞機構等實施。聲譽一般與院校、學科評估結果和學術排行息息相關。

    至於誰應是聲譽調查的主體呢?他們的知識結構是否可以作公允的評估?早期的聲譽調查對象為係主任,但是後來人們對此提出質疑,認為係主任在其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並不總是最優秀的學者,緣此,改由係主任、院長和專業負責人共同進行評估。“美國新聞和世界導報”首次采用以校長、院長對院係、學科聲譽進行評價。以什麽標準評判聲譽的高低呢?早期研究主要以學術水平高低和教育資源多寡為依據,以後的研究,如“美國新聞和世界導報”則力求采用綜合性評價,並且將此推而廣之。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人們已經了解到專業的結構,學生規模、圖書持有量、辦學經費等因素,他們便能推測出此類專業和學校在同類專業和院校中所處的位置和聲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