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2章 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曆史、現狀和發展態勢(2/5)

作者:安心字數:39168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5

    選擇、研究發展戰略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一方麵,發展戰略是質量保證體係實施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麵,通過個案研究作出重複評價,可以獲得較周全的準確信息。

    質量保證是教育工作人員、學生、納稅人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在西歐,人們在充分考慮其高校背景的同時,關心的焦點已轉向如何構建有效的質量保證體係。一些國家(如荷蘭)正試圖從美國的鑒定製度中吸取一些適合自己的有益經驗和“營養”,並力求避免鑒定製度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繞開始料不及的誤區。荷蘭十分強調質量保證體係的監督功能,並將其作為學校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麵鏡子。

    (二)法國:行政主宰型保證模式

    在法國,1985年共和國總統和國會法案批準設立了“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CNE)。該委員會的成立,旨在克服拿破侖時代高度中央集權製所遺留下來的傳統壁壘和加強對質量控製體係的集中管理。過去由於學校缺乏自主自律精神,設置沒有統一的嚴格規定,以及官僚作風盛行(staropol,1992),因此運用立法給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以一個應有的地位,以便高效的開展工作。國家評估委員會(CNE)是政府的機構,它獨立於總理、教育部和其他職能機構,隻向總統匯報。

    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質量評估的程序由學校評價和同行(橫向)學科評價組成.雖然個人或特殊課程的評估十分必要和可能,但是他們並不進行這方麵的工作。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充分利用實際存在(已有)的評價,檢查這些評估機構的報告以及對其他方麵(項目)(例如國家科學研究實驗室中心)予以控製的措施。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不僅關注質量保證體係的評估,而且還直接或間接進行質量評判,通常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和教育部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關係,因此,許多實際指標是以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評價為基礎的,其中包括多種多樣的研究和財政方麵的信息。評價結果並不直接用於資金的重新分配。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對院校的教育、科研和管理均作出廣泛的評價,探討高校間教學與科研相互依賴的關係,其他如對教學和研究合作的環境同樣也受到檢查。大約每隔八年對院校進行審計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巡視評價。每個審計結果以jarratt報告的形式向學院通報,並向學校管理負責人提出改進建議。這些報告是公開的,他們呈送給負責學校的部長,所以他們可以在上述涉及的協商中及時作出決定,從巡視到作出報告整個過程曆時一年時間。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學科評價程序為,首先,由被評學校提供自評報告,這些自評報告是保密的(不公開的,包括個人的姓名)。其次,根據學校的自評報告和政府部門所統計的數據,以及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親自的實地考察情況,外部同行作出一個定性的結果(評價結果),整理成一個公開的報告。

    每年國家教育評估委員會向總統提交一份總報告。該報告對學校作一總體評價。然而,對學校審計不作出明晰的排行,有時報告是屬於說明性的,並非完全是分析性的。

    (三)英國:“三級二元”的外部主導型保證模式

    英國曆來對高等教育采取相當信任的態度,對大學很少控製。大學也以其自主性強,對自身教育質量極為自信著稱於世。這種較強的自主性是通過憲章賦予的,受到法律的保護,學校可以按照自己的辦學思想,以自己理想的標準選擇教師,錄取學生,設置課程,頒發學位。一般地說,教育質量較多地由同行評價(peer review)得到保證,強調大學內部對教育質量的控製,較少受到外部的監督和影響,校際之間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競爭,雖然在學校外部也有一些對教育質量進行監控的鑒定機構,例如全國學術授予委員會(CNAA),但它主要是針對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的非大學部分進行考核的,其影響麵和範圍十分有限,遠不及分權製國家社會對學校的影響力。

    然而,近年來,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敬重”態度有所改變。一方麵是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還普遍認為,英國高等教育經費的供給機製基本上是理想的。而且,這種機製為其他許多國家所仿效。政府向大學撥款的一個主要原則是:除了做非常一般的規定外,政府並不具體限定撥款的用途。

    在英國,對大學來講,最關心的是大學撥款委員會集中性、周期性撥款製度。大學撥款委員會扮演了雙重角色:一是向政府提出大學的要求,並向教育和科學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建議每五年給大學的補貼總額應為多少。二是把五年的補貼分配給各個大學。這種五年撥款製對大學極其有利,而且,在20世紀60年代的大發展期間,這一製度還使大學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作為公共團體的大學的獨立性,以及大學有權自由決定如何使用經費,是大學之所以曾經如此繁榮的主要原因。因為大學的這種自治被認為是對民主社會中學術自由的內在保障,大學自治會鼓勵有效地使用資源,所以,人們認為大學自治是合理的。第二種理由是基於這麽一種觀點:控製著自己資源的學校是根據“沒有白吃飯的事”的命題來理解和行事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導致了英國生產的大滑坡,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競選獲勝,英國保守黨重新執政為契機,國家對公共開支的態度產生較大變化,例如在宏觀方麵,基於“財政和金融政策支撐高水平的公共開支對國家收入具有破壞作用”,在微觀上“國家直接資助高等學校無益於提高辦學效果”的認識和信念,加之,高等教育基金會中工業、商業和金融界,以及其他各界人士比例超過半數,這些“外行人士”大多無暇顧及大學或學術界的利益,從各自的特殊利益出發,對大學施加影響,以便滿足其需要。

    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是以著名的羅賓斯(Robbins)報告為契機,要求政府為一切願意並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屬於高等教育數量大發展的20年的話,那麽,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jarratt報告為先聲,則標誌著高等教育關注的核心轉向質量。在英國各界已初步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即認為如果沒有評估機製,質量就無法測度,也不可能得到保證。英國的高等教育原是雙軌製,亦稱兩類院校製,即由可頒授學位的大學和不頒授學位的非大學(包括多科技術學院和高等教育學院)兩部分組成,非大學部分的質量評估和監控由全國學術授予委員會(council of National Award,CNAA)負責,它對多科技術學院和高等教育學院的課程進行認定,並且每五年檢查一次。1991年英國政府向國會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白皮書》,要求終止雙軌製,批準技術學院頒授學位,該教育法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1992年9月取消雙軌製。至此,英國的39所理工學院和其他學院均已獲得學位授予權,他們可以自主地開辦以自修課程為主的學位專業或以研究工作為主的學位專業,並向學生授予學位。其中,38所同時獲準易名為“大學”。

    由於實行單軌製,理工學院或其他學院基本上消亡,運作近30年的CNAA機構也隨之消失。作為1991年英國政府白皮書發表的回應,1992年5月,英國各高等學校聯合成立了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負責對高等教育進行統一的質量審計(Audit)。由此形成半官方和民間兩套機構並舉,兩種評估方式齊用的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質量保證模式既有政府方麵高等教育資金委員會(HEFCs)下設質量評估委員會主持的教育質量評估,又有高等學校方麵由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下設質量審計部(Division of Quality Audit)實施的教育質量審查。

    與此同時,為了配合單軌製的順利實施,英國政府按地區,分別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相繼各自成立了一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s),全麵負責所有高等學校的質量和經費等事項,而且三個委員會均可依法各自成立質量委員會,負責對高等學校進行教育質量的統一評價(assessments),並向HEFCs提供相關谘詢意見。

    第二,對高等教育質量保證(Quality ASSLI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簡稱QA)的有關概念做了統一明確的界定。目的在於通過完善質量保證機構,加強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控製。

    由於“質量保證”發端於工商企業,許多經驗不能簡單地移植,尚需認真研究使之教育化,而且教育實踐中影響質量的因素異常複雜,僅靠質量監查員或監查小組來控製學校質量的“企業式”方法,在此恐怕難以成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非檢查出來的,一個真正持久的質量保證應當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英國十分重視學校師生對質量的自評工作,將此作為保證質量的基礎。1992年以後,一改質量控製純屬大學內部事務的觀點,政府通過國家學位授予委員會(CNAA)和大學副校長與校長委員會(mittee of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簡稱CVCP)下設的學術審計單位(Academic Audit Unit,簡稱AAU)從學校外部共同負責質量審計。目前,英國主要采取“三級二元”的保證模式,即高等學校自己負責學校的“課程質量控製”;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負責對高等教育係統的“質量審計”;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教育結果的“質量評估”。一般地,審計針對整個學校,不考慮教育結果;評估以學科為基礎,較少顧及教育效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