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9章 規模的博弈(2/3)

作者:安心字數:9000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5

    諸如“五校聯合穀”形式的大學聯合活動在美國十分普遍。據1983年出版的《聯合指南》列舉,美國高等教育界已有1200多所院校至少有一門課程或教學計劃是相互合作的,也就是說,有一半美國的大學生從事著各種各樣的互相協作的聯合穀教學活動,產生了134個大大小小的“大學聯合體”。

    ——轉引自陳洪安:《從耗散結構論看高校規模結構優化》,載《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6年第1期

    院校合並不一定能帶來預想中的規模效益和綜合優勢。有研究認為,“高校合並往往會產生四個不等式:規模擴大不等於就會產生規模效益;資源重組不等於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學科並列不等於學科融合;調整布局不等於優化結構。”在合並、重組的過程中,單純追求數量上的增長、形式上的統一,而不能將其內化為思想、製度、操作等層麵的協力並進,優化整合,則會產生負麵作用。

    負麵作用一:超巨型大學,導致規模不經濟

    規模經濟理論啟迪著大學致力於通過擴大招生規模、合並或吸納其他學校來增加自己的實力,力圖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國內外都出現了一些超巨型大學。德國一些傳統大學規模過大,如科隆大學和慕尼黑大學等,學生人數已逾6萬,管理成本增加,各基層單位的自主權受到限製等,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不便,影響了辦學的效益。特別是在國家減少財政撥款的情況下,學校運轉緩慢,難以把有限的經費有效地使用到產生教學和科研效益的項目上去。我國部分實力較強的院校,其規模膨脹的現象也十分普遍。這不但損害受教育者的利益,更嚴重地危害了大學的“可持續性競爭”,使大學在較長的時期內因效益低下而落伍。借鑒國外大學的經驗,尋找適合本校的效益規模不可不慎重選擇,要避免規模的發展超出了管理水平、相應的辦學能力、條件的上限而導致的規模不經濟。

    負麵作用二:貌合神離,無法形成合力

    在院校合並中,另一種隱性的“規模不經濟”現象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即院校合並或合作僅停留在物化資源的合並上,其辦學理念、價值觀、管理製度、管理哲學、校園文化乃至師生風貌等都以簡單混合物的形式出現,雙方格格不入或發生衝突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不支持、不信任、不合作及不協力的狀況令合並的新校在較長時期內疲於協調、疏於統一管理,難以集中精力抓效益,導致效率低下,並在今後的工作中留下“隱憂”。因此,從更高層麵整合、優化合並院校觀念層麵、文化層麵等“軟環境”,使合並、合作真正實現“形神合一”,則各方的優勢方能互補,發揮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係統功效。

    二、另類選擇:船小好掉頭

    審視發達國家的大學競爭,規模並非是競爭中取勝的絕對優勢。有許多學校本著“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宗旨,並不追求規模上的優勢,而是以創質量、創品牌、創特色為出發點,專門體現“船小好掉頭”的小規模的長處。如法國…一些著名的大學校,長期以來,並不為其他大學宏大的規模所動,而是堅持自己的特色和規模,始終保持在幾百人到幾千人的規模,充分發揮出駕馭小規模的優勢,駕輕就熟、輕裝上陣,與最前沿、最先進的技術發展前沿接軌,在教學科研重點方麵迅速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和要求。其靈活性、適應性遠非一般的大學可比,所以保持了其長年立於科技最前沿的特色,在與大學的競爭中因其“小而精”而“一枝獨秀”,創造了在上百年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輝煌業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